用数学运算点燃学生思维
王彩凤
望江县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列为三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学运算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石内容,其教学价值长期被简化为“正确率+速度”的技能训练。传统教学中过度强调机械练习,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理解碎片化。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运算教学——运算过程本质是逻辑推理、策略选择、模型构建的思维活动集合。一线教师亟需以运算为载体,在“怎么算”中渗透“为何算”,在“算得快”中追求“想得深”。
一、数学运算与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共生机制
数学运算绝非机械的符号操作,其全过程始终伴随着高阶思维活动。当学生探究“为什么 24×5 可以拆解为 20×5+4×5" ”时,演绎推理能力正在运算规则中悄然生长;当他们在解决“ 36÷0.9 是否等于 360÷9 ”的争论中举证辩驳,批判性思维已融入验算过程;当面对“用多种方法计算 125×8 ”的挑战,从竖式计算到 125×8=1000 的口诀迁移,策略优化意识自然显现。
这种共生关系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1.过程性渗透:算理理解(如小数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需要逻辑链建构,算法选择(如分数加减的通分策略)蕴含方法论的比较评估;
2.反思性进阶:估算预判结果范围(如 398+517≈400+500=900. )培养量化直觉,逆运算验算(如乘法结果用除法回溯)建立自我监控机制;
3.迁移性转化:将购物情境抽象为运算模型(如“满减优惠”转化为带括号算式),实现数学建模思维的具象落地。
总之,运算过程本质上构成了数学思维的活态推演场——每一次计算决策都是思维品质的外显,每一次算理追问都是思维深度的开掘。
二、基于运算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路径
带着“运算与思维共生”的信念,我的课堂开始悄然转身。当孩子们不再埋头猛刷竖式,而是为“ 0.63÷0.7 为什么等于 63÷70 ”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听见了思维破土的声音。类似这样的片段凝结成三条实践路径:
1.以算理深度追问撬动思维深刻性案例:小数除法“ 0.63÷0.7 ”教学片段
当学生提出“转化成 63÷70 ”时,立即追问:“为什么 0.63÷0.7 等于 63÷70? ”(启动算理探究,在追问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解释后,继续深挖:“竖式计算 63÷70 时,商 0.9 的‘0表示什么?”(聚焦位值本质,理解“商的小数点对齐本质是数位值统一”);学生用面积模型演示:将 0.63m2 ( 63dm2 )的布均分给 0.7m (7dm)长的衣架模型,需先统一单位( 63dm2÷7dm=9dm. ), 9dm 即 0.9m (建立直观支撑,通过面积模型转换强化数形结合思维)。
2.借算法多样辨析激发思维灵活性 案例:分数加法“ ”课堂实录
呈现蛋糕情境后,记录三种解法: ① 画拼合图:半圆 + 圆 Σ=Σ 圆(直观表征策略,发展空间想象力); ② 通分计算: , (形式化策略); ③ 化小数:
(转化策略)。接着教师引导优化:“如果计算 ,哪种方法更可靠?”(触发策略评估,催生批判性选择),学生对比后能发现:拼图法受限时,通分更具普适性(建立方法择优标准,实现思维从发散到收敛的完整跃迁)。
3.凭估算验算闭环锤炼思维严谨性 案例:三位数乘法“ 296×35′ ”错例诊疗
学生甲计算得 2368,学生乙立刻反驳:“ 296≈300 , 35≈40 , 300×4 0=12000 ,2368 差太多!”(启动预警机制,估算建立结果合理区间);回查发现漏乘: 296×30=8880 误写为 888(聚焦位值错误);验算对比、反思提炼:“为什么估算能快速发现问题?”“哪些环节易出错?”(培育元认知,养成过程监控习惯)。
三、实践反思与挑战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1.时间投入与教学进度的平衡:深度探究算理、交流多样算法、解决复杂情境需要更多课堂时间,与传统追求“快练、多练”模式形成矛盾。需教师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抓核心、重质量而非数量。
2.学生差异性的应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一,需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算理理解、算法探索、挑战性问题),提供差异化指导,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思维上获得发展。对学困生,更需放慢节奏,强化直观支撑和算理铺垫。
3.评价方式的变革:仅靠速度和准确率的传统评价无法全面反映思维发展,需增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阐述算理、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反思优化的表现,将思维品质纳入评价维度(如课堂观察记录、开放性作业评价、思维导图展示等)。
4.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深度、设计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控能力,都直接影响实施效果,需加强教研学习和实践反思。
四、结语
数学运算教学应从“技能训练场”转向“思维孵化器”。通过算理本质的深度开掘、算法策略的开放辨析、真实问题的迁移解决、估算验算的常态渗透、多元表征的灵活转化等,使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经历观察、推理、批判、创新的完整思维链条。唯有如此,方能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实现“智慧思考”,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