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评讲课的优化路径与实践探索
李晶
驻马店第二高级中学 463000
一、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核心教学内容,作文评讲课作为写作教学闭环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反馈写作问题、传授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中语文作文评讲课普遍存在“评讲笼统缺针对性、内容堆砌无重点、方法指导不落地”等问题,导致评讲课效能低下,难以支撑学生写作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因此,系统优化作文评讲课模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作文评讲课的现实困境审视(一)评讲反馈:笼统模糊,缺乏精准性
多数教师评讲前未充分研读学生作文,仅以“好”“差”等模糊评价反馈,或停留于“结构混乱”“语言平淡”等笼统结论,未结合具体文本剖析问题。学生既无法明确自身写作优势,也难以精准定位不足,写作改进缺乏方向。
(二)内容选择:面面俱到,缺失聚焦性
评讲时教师试图覆盖“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所有维度问题,导致内容繁杂、重点淹没。学生在海量问题中难以抓取核心矛盾,且长期被动接受评讲,参与感与思辨性不足,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三)方法指导:停留表层,缺乏系统性
评讲课多聚焦“指出问题”,却忽视“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即便涉及方法,也多为碎片化技巧,未构建“问题-方法-训练”的完整逻辑。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作问题反复出现,难以形成稳定写作能力。
三、作文评讲课的优化路径构建
基于上述对作文评讲课现实困境的审视,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评讲未能真正贴合学生需求、形成有效闭环。因此,构建优化路径需从根源出发,以破解这些痛点为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需求锚定:以学生问题为评讲起点
1.需求诊断多维化:教师需综合运用“作文批改记录分析、问卷调查、课堂研讨”等方式,系统梳理学生写作痛点。聚焦“素材不会用、内容不深刻、语言缺文采”等共性问题,同时关注个性案例,为分层评讲、精准指导奠定基础。
2.需求分析深度化:不仅关注“学生缺什么”,更要探究“学生为什么缺”。例如,素材运用问题背后,可能是“积累不足”或“思维僵化”;内容不深刻,本质是“思辨能力薄弱”。通过深度归因,为方法传授找准靶点。
(二)内容聚焦:以核心能力为评讲重点
1.核心能力分层聚焦:结合学段目标与学生实际,将写作能力拆解为“基础层(如语句通顺、结构完整)、进阶层(如叙议融合、逻辑清晰)、高阶层(如立意深刻、素材鲜活)”。评讲时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锁定 1-2个核心能力点(如高中生聚焦“逻辑构建”),避免贪多求全。
2.能力训练闭环化:以“叙议融合”为例,先通过“正反案例对比”(如同一事例在“只叙不议”与“叙议结合”下的表达效果差异)让学生直观认知问题;再拆解“叙例如何紧扣观点剪裁细节”“议论如何从现象挖本质”的具体方法(如“事例 + 因果分析”“现象+价值阐释”);最后设计阶梯式训练(从“补全议论句”到“改写叙议脱节片段”,再到“完整篇章创作”),并配套“方法迁移指引”(如将此能力应用于记叙文、议论文不同文体),让学生在“认知—模仿—运用”中深化能力。
3.评讲素材精准匹配:围绕核心能力点精选评讲素材,优先选用学生作文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原文呈现—问题标注—修改示范—规律总结”的步骤,让学生从同伴案例中找共鸣、学方法,避免因素材脱离实际而降低指导实效。
(三)组织创新:以学生参与为评讲动力
1.评讲形式多元转化:突破“教师主讲”模式,采用“小组辩论、主题演讲、跨学科联动”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劳动精神”作文评讲中,联动历史学科“古代农耕文明”内容,拓宽素材与思维视野。
2.任务驱动实践落地:设计“问题-方法-训练”闭环任务。如针对“素材运用问题”,布置“一材多用改写任务”;针对“结构松散问题”,开展“问题支架构建文章逻辑”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四)评价保障:以立体反馈为评讲闭环
1.评价主体协同化:构建“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维评价体系。教师聚焦“写作方法达标度、思维深度”进行专业评价;学生互评侧重“亮点发现、问题指瑕”,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自评围绕“目标达成度、改进方向”反思,强化元认知能力。
2.评价工具科学化:制定“作文评价量表”,从“审题立意、论证逻辑、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等维度细化评分标准,形成教学质量综合反馈,为评讲课迭代提供依据。
四、作文评讲课的实践验证——以“天命人”话题课例为例
(一)课例背景与目标
选取“天命人”(传统文化中“肩负超越个人使命,关联社会、国家利益”)为作文话题,针对学生“标题平淡、结构松散、论述浅表”问题,设定目标:1.运用评价量表,优化作文标题(从“现象描述”到“观点鲜明”);2.借助问题支架,构建文章思辨结构(从“单向论述”到“多维关联”)
(二)课例实施流程
1.导入:真题解读与需求诊断
呈现作文题,引导学生分析“天命人”内涵,结合批改记录,梳理学生共性问题:标题如《谈天命人》(笼统无观点)、《天命人很重要》(观点浅表);结构多为“事例堆砌+简单总结”,缺乏逻辑关联。
2.标题优化:评价量表与升格训练
展示“作文标题评价量表”(从“观点明确性、文采性、创新性”赋分),分析典型标题问题:标题:《现代版“范进中举”》(仅描述现象,未体现对“天命人”的态度);升格示范:《“揠苗式”逐利,难育“天命人”之姿》(强化观点批判,体现思辨);学生实践:运用量表修改标题,教师点评反馈,提升标题“观点鲜明度”与“文采性”。
3.结构构建:问题支架与逻辑训练设计“三向思维问题链”引导结构规划:
横向维度:思考“天命人”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拓宽论述广度);纵向维度:追问“何为天命人?再到为何需要天命人?最后思考如何成为天命人?”(挖掘论述深度);
逆向维度:反思“现代社会,‘天命人’是否会被误解为‘好高骛远’?如何破局?”(强化论述严密性)。
学生依托问题链撰写提纲,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结构松散提纲→优化后提纲”)对比分析,让逻辑构建可视化。
4.实践反馈:多元评价与修改完善
学生运用课上学法修改作文,开展“互评-自评-师评”:互评聚焦“标题优化度、结构逻辑性”,填写简化版评价量表;自评围绕“方法掌握度、改进方向”撰写反思;师评需要教师选取“优秀-进步-典型问题”作文进行点评,强化方法迁移。
(三)实践成效
课后数据显示: 82% 学生标题实现“观点鲜明 + 文采提升”; 76% 学生作文结构呈现“多维关联、逻辑清晰”;学生反馈“明确了‘问题-方法-训练’的改进路径”,写作主动性与思辨能力显著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需求锚定-内容聚焦-组织创新-评价保障”作文评讲课优化体系,通过课例验证,有效解决传统评讲课“笼统、零散、低效”问题,助力学生写作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作文评讲课与项目化学习的融合”“AI 技术在作文评讲中的应用”,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余映潮.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