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思翰 董文奇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进程持续加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比之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政治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亦或是道德教育,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政教育则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使得思政教育有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多元思潮的相互激荡与碰撞

伴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致使社会思潮呈现多元交汇并相互冲击的态势。 从意识形态层面而言,各类社会思潮的相互交融,有助于我们借鉴并吸纳国外的先进思想,以服务于国家思想文化的发展。然而,此种情形也容易导致人们在思想上陷入迷茫与困惑。 网络内容自发性、用户隐匿性、观点多元性等特点,基本摆脱“把关人”的守门和控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1 在技术层面上,西方国家在全球信息网络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借助着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中立性特征,对西方价值观与文化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侵蚀着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西方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量巨大,对于思想信念尚不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来讲,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蚕食,影响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更容易出现道德观、政治观与价值观的错位,这些新情况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与挑战,从而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2 针对这些错误舆论和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多元渠道与维度,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并坚决与错误的意识形态展开斗争。

(二)网络发展冲击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

网络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授课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学生可以零门槛的方式获取网络信息并加以评论、传播。这就对思政教育形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教育者需转变工作方式,才能跟上时代节奏。

(三)泛娱乐化思潮弱化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其“度”,娱乐同样需要遵循适度原则。一旦娱乐过度,便会走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依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既有的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大学生群体追求物质的拥有与享乐尽管带来了短暂的愉悦体验,但长期而言,它侵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消解了他们对生活的热忱和信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显著的障碍。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及“大思政”格局的不断深化,逐渐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完善,必须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宏观视野中进行考量。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内容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探究并领会马克思主义之基础原理,涵盖其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要义。唯有透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方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准确应用并推动其创新发展;第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和经验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通过展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成就,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第三,注重价值观塑造,强化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思政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辩论、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方法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思政教育中,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国内外时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第三,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指导实际工作的,案例可以选择历史上的革命斗争、现实中的经济建设、社会改革等方面;第四,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农村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课程、移动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在线课程、制作短视频、举办虚拟现实体验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形象,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便捷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六,交叉学科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批判性思维。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灵魂和基础,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思政教育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在思政课程设置中,除了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还应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辅助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选拔,确保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第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活动、文化节、主题班会等方式,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传播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第六,增强国际化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增强分析和理解全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声福.高校思政工作现状与建议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12-114.

[2]李巧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困境与改革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20,(03):46-49.

[3]王瑞敏,张胜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77-82.

[4]梁丁丁,毛芳才,吕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精神的思政教育路径——以贺州学院思政金课“壮美广西”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21,37(01):7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3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2023SJSZ1276)、2022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研究生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DXGYB202204)、2024 年度高等教育规划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研究”(G2024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思翰(1993-),男,汉族,江苏灌云,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理论法学、思政教育;董文奇(2000-),女,汉族,黑龙江绥化,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1 邹声福.高校思政工作现状与建议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12-114.

2 李巧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困境与改革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20,(03):46-49.

3 王瑞敏,张胜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77-82.

4 梁丁丁,毛芳才,吕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精神的思政教育路径——以贺州学院思政金课“壮美广西”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21,37(0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