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班主任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

作者

孙乐

桦南县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方法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揭示德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深入剖析德育实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其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探究班主任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对于优化德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作为引导者,班主任需凭借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为学生指引正确价值观方向。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与多元文化冲击时,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例如,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内容,树立正确网络使用观念,这种引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避免陷入不良思想陷阱,保持积极向上心理状态。

班主任也是学生的榜样,其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方式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位诚实守信、乐观积极的班主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性格塑造。学生在日常相处中,不自觉模仿班主任行为,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内心也更易形成积极心理暗示,增强自信与安全感。

同时,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支持者。高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大,面临诸多成长烦恼。班主任要敏锐察觉学生情绪变化,当学生遭遇挫折、陷入焦虑时,耐心倾听、给予鼓励与安慰。比如,学生考试失利情绪低落,班主任与其深入交流,分析原因,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重拾信心,这种心理支持能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

班主任常用多种德育方法。主题班会是重要手段,围绕特定德育主题,如“责任与担当”,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内在道德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拓展思维,心理上更具包容与同理心。

个别谈话则针对学生个体问题。对于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学生,班主任通过一对一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给予个性化建议,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融入集体,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集体活动同样不可或缺,像运动会、志愿服务等。在运动会中,学生为班级荣誉拼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增强集体归属感。这种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认同。

(三)德育工作的成效与挑战

当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在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班主任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德育工作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学生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需求,班主任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教育。这要求班主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能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差异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面对这些挑战,班主任需要不断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班主任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分析

(一)德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德育在塑造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上,德育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挫折教育”主题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励志影片,分享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深刻理解挫折是成长的常态,从而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困难,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困扰时,能够主动调整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保持积极奋进的心理状态。

德育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与品德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与互评。如在“诚信”主题班会中,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明确诚信的内涵与重要性,对照自身行为,发现优点与不足,进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这种对自我的深入了解,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自信、从容,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在提高学生应对能力方面,德育功不可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拓展等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不同人群交流合作,解决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如何更好地帮助孤寡老人、协调团队成员分工等。在不断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经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逐步提升,心理上也更加坚韧,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冷静、沉稳地应对。

以某高中为例,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德育项目,组织学生为父母制作感恩卡片、参与家务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内心充满感恩之情,心态变得更加平和、积极。原本一些因学习压力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自身心理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更高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心理健康问题对德育工作的反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在德育课堂或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深入参与讨论与学习。比如,一些学生因考试失利陷入低落情绪,在后续的主题班会中,对老师与同学的发言充耳不闻,无法融入集体思考,德育效果大打折扣。社交障碍的学生则在集体德育活动中表现出退缩、抗拒,像在团队合作的德育拓展活动中,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协作,影响团队整体氛围,也阻碍自身从活动中获得德育成长。

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德育策略需做出调整。对于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德育工作者应增加心理关怀环节,在开展德育活动前,先关注学生情绪状态,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稳定情绪,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德育。对于有社交障碍的学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如从简单的一对一交流活动开始,逐步引导其融入集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予更多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参与度,从而让德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共进。

结语:本文通过对高中班主任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揭示了德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德育策略。未来,教育界应进一步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魏毅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J].高考,2020,(13):131.

[2]杨艳春.新课改下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J].家长,2020,(12):39+41.

[3]晋海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J].学周刊,2020,(0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