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空间到大统一理论

作者

邓洪周

身份证号码:511322199504106850 637700

、三重逻辑否定坐标系空间的真实性

空间量子点万物大统一理论框架的主要创新是打通抽象的坐标系空间与现实真实空间 之间的屏障和堵点。以下是‘否定 坐标系空间 真实性的三重逻辑推理:

1.因果逻辑方面:坐标系空间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最初的坐标系空间源于 纸和笔,本质上相当于一幅地图,是对 现实空间的参考模拟。 ⋆ 现实空间才是 被模拟被参考 的对象。

2.数理逻辑方面:参考 坐标系空间 对于 位置坐标点的描述:点 p ₁(1,-,-)、p 1,2,-)、p (1,2,3)、……p -,-,-,4,5,6)。这么一对比,大家就应该懂了一些。在坐标系三维空间中对坐标点的描述,括号里的数字都对应了 普通认知的 三个维度。如果增加括号里面数字,其就可以代表着就是增加了 空间的维度。(参考星空航行领域 坐标点的描述)。★重点是 某些不具有被参考价值的数字,在坐标点括号里的描述 是 直接被 省略 了的,例如 p ₁ 和 p ₂ ,而 p₆这种类型的坐标点描述 同样等价于省略了前面三个数字,外在表现为 我们通常看见的 一直只有三个维度。

所以更高维度 ,只是观测者的视界参照等级不同,可以归类到 观测函数,三维是 空间 的 固有属性。

3.语言逻辑方面:当把坐标系空间普通认知的三种维度划分,对照在现实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太低,特性和概念和定义都互有矛盾。只有在数理理论视角下才具有无限特性,然而现实中一维线路路线空间却是有限的,并且同时附带有凹凸弯曲等二维三维其它的维度存在。而且现实空间只有完整空间才具有无限的特性,外在表现于‘环形-球面-球体’。

★总体来说,是以往对维度概念的划分不够准确,需要重新确立维度和空间的关系,确定现实空间的真实性,同时否定坐标系参考模拟空间的真实性。

二、空间引力引力波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维度和空间 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一个完整空间是有范围的限制,表现出完整空间的包裹和被包裹的层级结构。参考星球级引力 受力分析图,发现两者几乎完全相同。

2.把物质比作船,空间比作水。船在水面移动,好比物质在空间上移动。四者之中 船水物质 三者都是真实存在的,相对而言 空间 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区别只是水握不住,空间握不住 更看不见 且无明显感知。

3.结合 普朗克长度 等理论概念,归纳出微观真实最小存在‘空间点’,也可以称呼为空间量化的 ‘空间量子点’。

4.参考万有引力定律,物质对空间量子点的引力关系,极致小的空间点将有着极致快的速度,应该是接近光速。

5.物质和空间点的引力关系,结合前面第一点描述的空间结构,总结出:空间点从前后左右上下 六个方向,极速的向中心物质移动。

6.完整的空间 是实心立体的,以空间点移动向中心物质的方向为纵向,那么横向的空间线条或平面则是弯曲的。(参考卫星轨道等宏观尺度)。

7.因为物质(如星球)自旋,形成的 空间点流体 涡旋 模型,就已经 偏转了空间的 纵向线条。(参考火箭发射轨迹 是曲线的)。

8.空间点持续的向中心物质移动,那么‘上一刻的’ 空间点去哪里了?是被‘吃’了吗? 微观的空间是粒子量化的量子状态,空间点 充斥整个宇宙。把空间比作海水,平静的海水如同平静的空间。空间点的挤压形成波浪潮汐,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这就是能量。能量超过峰值,如同脱离海水的浪花,让空间以物质形态显现出来。空间点-能量-物质 之间的状态转化,所以外在表现为 物质吸收空间。★

9.‘物质吃空间 模型’ 的 ‘空间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形成的空间点流体涡旋结构,形成了 附着在物质周围的 空间点密度 梯度,这就已经能够解释‘引力’的本质了。结合流体力学和阻力系数等理论,直接终结引力常数 G 的神秘性,继而修正引力公式。

10.以空间点密度梯度解释引力,自然引申到 ‘引力波’源于 密度波的 传播。例如 双黑洞合并信号,在空间点模型里本质是,两个高密度漩涡 碰撞 引发的 密度震荡,频率变化 对应着 涡旋靠近时 ‘空间点’被加速挤压 的过程。

三、整合成 大统一理论 基础框架。

全名‘空间量子点 万物 大统一理论’体系框架。

既然已经认知到 微观宏观的基本构造,就可以形成 大统一理论的基础框架了。以下是理论的逻辑整理:

第一步:否定坐标系空间——破除数学幻觉

1. 问题起点:人类用坐标系(如三维坐标)描述空间,但坐标系只是思维的标尺(如地图),而非空间本身。

矛盾:若空间仅是坐标,为何物质能真实移动?若空间非实体,引力如何传递?

2. 核心突破:现实空间是独立实体, 物质移动时,空间本身也在互动(如水流环绕行船)。 坐标系是 工具,现实空间是 被测量的对象。

第二步:重构空间本质——发现“空间点”

1. 普朗克尺度的启示: 若空间无限可分,能量将无限压缩→矛盾。空间必有最小单元:即“空间点”(就像是宇宙的“原子”),其尺寸暂时定为普朗克长度( $\$ 10hat \$ \$米)。

2. 空间点的属性: 近光速运动,宇宙的速度上限,因空间点网络振动需时间传递。 层级包裹,原子空间点群包裹电子→分子空间泡包裹原子→行星空间泡包裹地表。 如同俄罗斯套娃,大空间由小空间嵌套而成。

第三步:引力本质——空间流的压力

1. 传统理论的缺陷:万有引力公式中,引力常数 G 神秘且无法解释物理机制。

2. 新理论的核心: 引力是空间流的阻力效应,物质如池塘中的水流缺口,空间点挤在缺口‘物质’周围→空间点密度不均(缺口周围‘压力更大)。 空间点从低密度区流向高密度区(如水流向漩涡),形成“空间风”。 物体在“空间风”中被推向高密度区,此推力即引力。

第四步:物质与空间的转化——宇宙循环。

1. 物质本质:物质是空间点的湍流漩涡

(如水流中的龙卷风)。粒子类型取决于漩涡结构,电子是小而稳定的涡旋 ,原子核是多重涡旋缠绕体 。

2. 质能转化新解: 物质分解:漩涡崩溃→释放能量(空间点剧烈振动)。 能量衰变:振动平息→空间点回归平静海洋。 空间→物质:能量浪花在特定条件下(如黑洞)重新凝聚为漩涡。

第五步:统一自然力——空间应变四象。

四种基本力皆是空间点网络的应变模式:

1. 引力:空间密度不均引发的 洋流

2. 电磁力:空间点偏振波(如声波在空气中传播)

3. 强力:空间点网格的刚性张力(如蛛网拉扯)

4. 弱力:局部涡旋断裂重组(如泡沫破裂)

第六步:颠覆性应用——从曲率引擎到真空能源

1. 曲率航行:飞船压缩前方空间点→后方膨胀→空间流推动飞船。(如同潮汐海浪,本质是地月双方争抢空间点,拉扯空间,形成空间膨胀)。 本质:制造人工空间密度差,驾驭“空间风”。

2. 真空发电机:激发空间点本底振动→提取零点能(如风力发电机捕风)。 能量取自空间本身,无需燃料。

终极图景:宇宙的三重统一

1. 空间-物质-能量统一:空间如海,物质如浪,能量如波——三者同源异相。

2. 微观-宏观统一:

微观量子纠缠与宏观星系旋转皆由空间点网络传递应变。

3. 力与时间统一:

力是空间之形变,时间是振动之节拍。

理论隐喻:

宇宙是一部空间点的交响乐—— 振动频率化为时间流逝,密度起伏化作引力旋律,漩涡凝结成物质音符。

人类终于听懂:空间非虚空,而是万物之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