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张俊霞
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幼儿园 050200
引言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3-6 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能力不足
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决定教育成效,但多数幼儿园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问题识别能力薄弱。部分教师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界限,忽视幼儿情感需求与个性差异;面对幼儿情绪问题时,常以简单说教或批评压制代替科学干预。加之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极低,兼职教师难以平衡日常教学与心理健康工作,导致教育专业性大打折扣。
(二)教育内容碎片化与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划,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多围绕节日或临时需求开展,缺乏长期目标与连贯体系,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幼儿园将其简化为心理游戏或绘本阅读,活动设计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教育内涵。如情绪管理活动仅停留在认识情绪名称层面,未教授实际调节技能,教育效果空洞化。
(三)家园协同机制不健全
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将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家长过度侧重智力发展,回避情绪与行为问题。园方与家庭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协同机制,信息不对称且教育理念冲突,如教师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家长却过度包办,导致幼儿心理与行为混乱。
(四)教育针对性不足
幼儿心理发展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但多数幼儿园采用 “一刀切” 模式,忽视特殊需求幼儿。针对性格内向、攻击性强或有分离焦虑等问题的幼儿,缺乏个性化教育方案与干预措施。教师过度强调集体规则,忽视个体需求,导致部分幼儿心理问题被搁置甚至加剧。
二、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每月开展案例工作坊,选取幼儿争抢玩具引发冲突、分离焦虑哭闹等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策略研讨;每季度组织技能实训,如学习“情绪温度计”量表使用,通过幼儿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判断情绪强度。培训内容应包括幼儿发展心理学、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等实用知识,例如邀请儿童心理医生示范如何用绘画分析幼儿内心状态。同时,逐步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要求其每周开展 1 次团体沙盘游戏,每月与 3 名特殊需求幼儿进行 1 对 1 游戏治疗。建立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每周三下午开设“教师情绪释放角”,通过涂鸦墙、减压玩具帮助教师疏导压力。
(二)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
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小班侧重安全感建立,中班强化情绪认知,大班培养抗挫折能力。教育内容需与五大领域融合,如在艺术区提供“情绪调色盘”活动,让幼儿用色彩表达心情;在语言区设置“心情播报站”,鼓励幼儿描述当日感受。活动设计注重实践性,例如开展“情绪快递员”角色扮演,幼儿通过传递不同颜色的信封(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难过),练习用“我生气是因为……”的句式表达情绪;组织“障碍挑战赛”,让幼儿在搭建积木塔时经历倒塌重来,体验挫折并学习坚持。每月末进行“心理成长档案”记录,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评估教育效果。
(三)完善家园协同共育机制
幼儿园每学期开展 4 次家长工作坊,采用“情景模拟+实操演练”形式,教家长应对幼儿发脾气时的“冷静三步法”:蹲下来眼神平视、复述幼儿感受(“你玩具被抢走很生气对吗”)、提供替代方案。建立“家园心理联络本”,教师每日记录幼儿情绪亮点(如“今天主动安慰哭泣的同伴”),家长反馈家庭表现,每周五进行双向沟通。开展亲子心理活动,如“家庭情绪树”制作,家长与幼儿共同用树叶标注一周情绪变化;“合作搭高塔”游戏,在亲子协作中培养沟通能力。
(四)实施个性化教育干预
教师每日利用晨间活动进行“心理观察日志”记录,对频繁咬指甲的幼儿标注“焦虑倾向”,对经常推搡同伴的幼儿标注“攻击性行为”。建立三级干预机制:一级干预针对全体幼儿,开展“优点轰炸”活动,每人每天收到同伴一句赞美;二级干预针对有轻微困扰的幼儿,如为内向幼儿安排“小小值日生”角色,在分发餐具中建立自信;三级干预针对特殊需求幼儿,如为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制定“告别仪式”:每天入园时与家长击掌约定,教师用手机拍摄其活动视频傍晚给家长观看。
结论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游戏渗透、日常引导、家园合作等多元途径协同推进。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师资、内容、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教育实效的发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构建系统教育体系、完善家园协同机制和实施个性化干预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未来,幼儿园应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柴君宜.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J]. 家长, 2025,(02): 68-70.
[2]王璇, 赵静, 赵娥.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 (07):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