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缺陷检测与质量控制

作者

孙伟 张杨宁 郑世伟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一、引言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核心工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等领域,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和质量要求提升,传统人工目视检测与无损探伤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人工目视检测依赖检测人员经验,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漏检率高的问题;无损探伤检测设备成本高、检测周期长,部分方法还会对工件造成损伤,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焊接质量高效、精准检测的需求。

机器视觉技术凭借高精度、高速度、非接触式检测等优势,为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图像采集、处理与分析,实现对焊接缺陷的快速识别与质量评估,在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背景下,成为推动焊接行业技术升级的关键力量,其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器视觉焊接缺陷检测系统构成

2.1 图像采集模块

图像采集模块是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工业相机作为核心采集设备,主要分为 CCD 相机和 CMOS 相机。CCD 相机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的特点,适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焊接检测;CMOS 相机则以低成本、高帧率的优势,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焊接检测中广泛应用。

镜头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检测距离、视场范围和精度要求。不同焦距的镜头适用于不同的检测场景,同时,镜头畸变校正技术通过预标定和软件算法补偿,可将镜头畸变误差控制在较低水平,确保图像采集的准确性。

光源系统是图像采集的关键环节。环形光源可均匀照亮表面起伏较大的焊接工件,减少阴影干扰;条形光源适用于直线焊缝检测,能够突出焊缝轮廓;同轴光源则常用于镜面或反光表面焊接检测,可有效消除反光,清晰呈现缺陷细节。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多光源组合方案,以优化光照效果,提升图像质量。

2.2 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块

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块是机器视觉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缺陷识别三个环节。

图像预处理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采用相应的去噪滤波方法,如中值滤波处理椒盐噪声、高斯滤波处理高斯噪声。通过灰度变换和直方图均衡化等技术,增强图像对比度,使缺陷特征更加明显,便于后续处理。

特征提取是识别焊接缺陷的关键步骤。几何特征方面,通过轮廓检测算法获取焊缝宽度、长度、面积等参数,用于判断焊缝成型质量;纹理特征则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对比度、相关性等参数,可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焊接缺陷。

缺陷识别算法分为传统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方法。传统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等,在小样本数据集上有一定的应用,但对复杂背景和多变缺陷模式的适应性较差。深度学习方法中,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自动提取图像特征,对常见焊接缺陷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 LSTM 擅长处理焊接过程的时序数据,对动态焊接缺陷检测效果显著。

2.3 系统控制与结果输出模块

系统控制模块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工业计算机,实现对各模块的协同控制。通过设置触发信号,可实现与焊接设备的同步工作,确保检测的实时性。操作人员能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时调整相机参数、图像处理算法等,系统响应时间短,可满足工业生产的实时检测需求。

结果输出模块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检测结果。文本报告详细记录缺陷类型、位置、尺寸等信息;图像标注在原始图像上直观展示缺陷分布;声光报警在检测到严重缺陷时立即触发。检测数据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快速查询,为质量追溯和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三、焊接缺陷检测方法

3.1 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检测方法

基于传统图像处理的焊接缺陷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三个步骤。图像分割常用阈值分割法、边缘检测法和区域生长法。阈值分割法通过 Otsu 算法自动计算最优阈值,对背景简单的焊缝图像分割效果较好;边缘检测法利用 Canny 算子检测焊缝边缘,定位精度高;区域生长法从种子点出发,根据灰度相似性扩展区域,适用于不规则缺陷分割。

在特征提取后,采用决策树、贝叶斯分类器等传统模式识别算法进行缺陷分类。这些算法在特定条件下对简单缺陷有一定的分类能力,但面对复杂背景和多变的缺陷模式时,检测准确率波动较大,适应性不足。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

深度学习在焊接缺陷检测领域展现出强大优势。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预训练和迁移学习,能够有效减少训练时间和数据需求,对多种焊接缺陷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 LSTM 擅长处理焊接过程中的时序数据,可对动态焊接缺陷进行有效检测和预测。

然而,深度学习模型存在可解释性差、训练数据标注成本高的问题。其 “黑箱” 特性使得模型决策过程难以理解,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应用受到限制,这些问题制约了深度学习在焊接缺陷检测中的进一步推广。

四、质量控制应用

4.1 实时监测与反馈控制

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高速相机和实时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对焊接过程的毫秒级监测。当检测到焊接缺陷时,系统能够立即反馈给焊接设备控制系统,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如电流、速度、气体保护参数等,从而及时纠正焊接缺陷,提高焊接质量。该系统可有效降低焊接缺陷率,提升焊接一次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4.2 质量追溯与分析

质量追溯系统集成焊接工艺参数、检测数据和生产信息,形成完整的质量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挖掘焊接参数与缺陷之间的潜在关系,为焊接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同时,质量追溯系统还可为产品召回和责任认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五、挑战与展望

当前,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缺陷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面临多重挑战。焊接现场恶劣环境中,弧光辐射、高温飞溅物严重干扰图像采集,易损坏光学元件,对设备性能要求极高;深度学习模型因可解释性差,难以在航空航天等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广泛应用;此外,焊接工艺与标准的差异导致检测系统通用性不足,开发成本高且数据共享困难。未来,技术发展将聚焦于研发抗强光、耐高温的新型图像采集设备,探索可解释深度学习模型,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建立通用检测模型与数据共享平台,并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研究缺陷形成机理,提升焊接检测与质量控制水平。

六、结论

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缺陷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为焊接行业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在工业智能化进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面临环境、算法和标准等方面的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该技术将不断发展,为提升焊接质量、推动焊接行业技术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银银. 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激光焊接工艺研究[J]. 轻工技,2021,37(11):51-52.

[2] 高堂盼.基于机器视觉的锂电池极耳焊接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与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07):187-190.

[3] 邬博,李林升.基于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识别锂电池极片的缺陷[J].机械研究与应用,2020,33(05):194-196.

[4] 盖彦青,刘小斐,王伟.燃料电池钛合金极板激光焊接工艺研究[J].应用激光,2021,41(02):271-275.

[5] 胥军,孟新委,贺国清,等.动力电池箱底板搅拌摩擦焊数值模拟及焊接顺序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21,55(07):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