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然景观融合型公路绿化设计研究

作者

刘技江

陕西交控通宇交通研究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讲求交通通达便利,到如今更注重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公路作为连接城市的纽带,把公路建成绿色长廊已成为必然趋势,道路两侧道路绿化系统是园林绿地体系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美化视线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净化空气、减轻噪音污染,作为调节微小气候、稳定边坡水土保持的一部分。而以往的绿化设计都是在道路上构划出固定的绿化形式和固定的植物群落,这就导致了其存在与大自然脱节、绿化群落不适生境、绿色的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等问题。

一、公路绿化与自然景观关系解析

1.1 地形地貌对绿化设计的制约性

地形地貌是自然景观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对植物的选型、种植方式及绿化形式具有直接影响。公路沿线通常穿越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高差、坡度变化、岩土性质对植被生长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坡面绿化需考虑土壤稳固性与植物抗风抗旱能力,平原绿化则应关注排水性能与群落搭配的空间延展性。忽视地形结构常导致植物成活率低、景观层次混乱、绿化功能弱化等问题。

1.2 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作用

公路绿化带天然具备生态通道属性,是连接区域生物栖息地、维护基因流动与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结构。设计中若能将绿化带作为生态廊道系统的重要节点处理,使其与自然林带、水系、湿地等形成连续生态链,将大幅提升区域生态完整性。在生态视角下,绿化不仅是绿植配置,更承担了生物通行、繁殖与栖息的功能。

1.3 景观视觉通廊与空间节奏协调

视觉通廊是公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道路沿线视点特征植物的布置可为驾乘人员提供行进过程中的视觉序列和节奏,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景观引导性;自然景观融合型植物配置以视线空间内外自然环境过渡为目标,通过控制绿化密度、高度、色彩、季相变化等方式来营造空间层次感、通透感;预留一定数量的视点开放段落作为视觉开口或者景观窗口,展示重要自然要素,使得视野所及之处同其他景色互为关联,便于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增强通廊的视线连贯性和景观完整性。

二、自然景观主导下的绿化设计原则

2.1 按原生态环境建立植物群落。

选取合适的植物种类及配置合理群落结构是绿化的重点,首选本地产地生的植物,因为这类植物适应性好、维护成本低、生态功能全,有助于增加绿化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生物间的互作。通过模拟群落的空间分布和层次结构,充分运用自然群落的格局来营造环境氛围;以乔灌草结合、复层混交、自然种植的形式进行植物搭配,形成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更佳的植物群落。通过功能分区、合理配置等方式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对护坡区采用株形较大,根系发达、耐旱性好的植被,分隔带选用低矮型、可修剪的植物,景观节点处可应用观花、观叶树种等,从而营造景观多样性好,满足绿地系统适应性的景观效果。

2.2 配合地形结构的植被布置策略

绿化设计应顺应自然的走势,不宜大范围平土或人工整造地貌,各植物种植点应依地形来确定,并根据不同地段的地形形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其中,对于坡脚和坡面来说,宜选用具有深根系的乔灌木或草本组合进行植绿护坡固土;对平台地带可选择色彩丰富的、层次感较强的植物,此处不仅是植物的展示区,也是凝聚人目光的最佳位置;而在边坡转折的地方要设置植被引导带,既起到疏导水流的作用,又能起到植被间相互过渡的作用。

2.3 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绿化系统。

公路绿化系统具有多种作用功能:一是美化景观,二是生态恢复,三是防护控制和环境调节等功能。将不同的绿化系统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功能的网络系统,在达到景观美化的同时,可以实现道路排水的调节、污染水体的净化和美化环境的效果。对于边坡设置的植物护坡来说,不仅可以增加斜坡的稳定性,还可以让斜坡看上去更加柔和一些。

三、公路绿化与自然系统融合的实施策略

3.1 区域自然因子的系统调查。

做好绿化设计前,需要全面调查沿线上形、气、土、植等各种自然因素,建立完整的生态基础数据图谱。气候决定了植物是否适应以及具有怎样的景观季相特征;土壤决定植物能否生存并决定植物的灌溉方式和数量;而原生植被是构建植物群落的参考。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彼此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精准判定出各个生态因子适配于哪种类型的绿化设计,从而达到对于后期的植物栽种及布局设计有着有力的帮助。在绿化调查过程中要侧重于考察其中的变化规律,以便提前预判和调整,给系统后续运转留下空间。

3.2 根据生态适应性选取植物种类。

植物选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植物本身的耐旱、抗风、耐盐碱等适应性强;(2)有护坡、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3)可以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栽植,增加该植物的生态效益;(4)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与观赏效果,在某些地方加入一些适应良好的外来植物,但是不能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需要配合好,既要互相配套合理,还要合理搭配季节性景观植物。

3.3 信息化辅助设计与施工管理机制

采用 GIS、遥感、BIM 等信息技术进行公路绿化设计及施工管理,提高自然要素分析精度、提高设计的可视化能力;通过对不同绿化设计方案在地貌上的效果以及生态效益的三维建模仿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达到最佳绿化方案的种植结构与布局;将三维化控制软件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可以方便进行施工路径规划、植物栽植精度控制及后期养护计划制定,有利于保证设计的实现;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也可以进行全寿命周期信息的追综,便于问题追溯,有利于后期的运维管理工作。

3.4 风景景观适应性监测和动态优化机制。

完善项目的运营过程,成立绿化系统的动态监测机制,实时掌握植物的长势、景观效果的感知、生态功能的效果情况,并且根据这些因素来不断调整植物的结构、密度、组合关系等内容,提高系统运行适应性。在绿化的系统中要将植被更新、补植方案、病虫害预警等都纳入到优化机制当中来,从而使得绿化系统达到长久的生态效果稳定性及景观的持续更新能力。

结束语

自然景观融合型公路绿化既考量外在的形式美感,又突出生态本体意义上的适应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由现今社会发展特点决定,快速城市化的社会现状需要公路绿化抛弃工程思维,以大自然为背景,建成契合地形、气候、生物系统的绿化工程。

参考文献

[1] 公路景观设计与所在地域环境的融合[J]. 朱国强;刘春梅;邵珠福.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06)

[2]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概念、起源与发展[J]. 汤晓敏;王祥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03)

[3] 高等级公路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J]. 王岗;覃朗.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