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作者

徐光辉

身份证号码:330722198806147917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混凝土结构在承载水压力与环境变化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裂缝问题频发,不仅影响结构安全,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运行稳定与经济效益。如何精准识别裂缝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已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深入探讨裂缝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对于提升工程质量与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行业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一、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成因分析

混凝土裂缝是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且难以完全避免的结构病害,其形成原因复杂,受多种内外因素交织影响。从内部因素看,混凝土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材料组成对裂缝产生具有重要作用。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尤其是水胶比过高或骨料级配不当,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率增大,进而诱发干缩裂缝。此外,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也是一种常见的裂缝诱因。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水化热引起内部温升迅速,而外部散热缓慢,导致温差过大,出现温度裂缝的风险显著增加。干缩、碳化、冻融等物理化学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诱发微裂缝或结构性裂缝的形成。

外部环境和结构应力同样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坝体、水工建筑物需承受较大的水压和地应力,结构负荷变化频繁,长期荷载或偶发应力集中会造成局部应力超限,从而导致结构开裂。此外,施工过程中的诸多不当操作也会放大裂缝风险,例如模板支设不规范、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到位等均可能在混凝土早期造成缺陷并发展成裂缝。不合理的施工缝设置和分段浇筑方式也会产生应力集中点,为后期裂缝埋下隐患。若在浇筑过程中未能有效控制气温、湿度及风速等环境条件,混凝土表面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尤其是在高温低湿或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更加严重。

设计阶段若未充分考虑材料收缩特性、结构受力特点与施工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也容易导致裂缝问题。部分工程为了节省成本忽略了伸缩缝或沉降缝的设置,导致结构在运行期间无法释放内部应力,引发贯穿性裂缝甚至结构破坏。在实际工程运行过程中,水利水电建筑物往往长期处于潮湿、水压和气候交替变化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将进一步加剧混凝土裂缝的发展。由此可见,混凝土裂缝成因是一个涉及材料、设计、施工、环境及运行等多维度的系统性问题,唯有从整体上把握其形成机制,才能为后续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水利水电工程中裂缝治理的关键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裂缝治理的关键技术以预防为主、修复为辅,贯穿于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个阶段。首先,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与所处环境条件,科学进行温度控制与结构应力分析,合理布置伸缩缝、沉降缝与后浇带,以释放和分散应力集中,防止裂缝集中产生。同时,合理选择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控制水胶比和掺合料用量,通过降低水化热与干缩值,从根源上减小体积变化带来的内应力。此外,对大体积混凝土采取分层分块、对称分段等施工布置策略,也是降低温差裂缝风险的重要措施。在设计过程中,结构细节的优化尤为关键,如加强转角部位、开口处等应力集中区域的配筋设计,可以有效提升结构抵抗裂缝的能力。

施工阶段的裂缝防控技术同样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施工控制首先应确保混凝土拌和均匀、振捣密实、浇筑连续,避免因蜂窝麻面、冷缝等质量缺陷诱发裂缝。在气候条件不利时段,尤其是高温、干燥或风速较大的天气,应合理安排浇筑时间,并采取遮阳、喷水养护、覆盖保湿等方式,控制混凝土表面失水速度,防止塑性收缩裂缝。同时,加强温度监测和裂缝预警手段,对关键部位设置温度传感器、应力计等智能监测装置,实现对混凝土内部状态的实时掌控。一旦发现异常指标变化,可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或采取应力释放方法,确保结构稳定性。此外,在结构复杂部位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或膨胀混凝土等高性能材料,也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在材料层面增强抗裂能力。

对于已出现裂缝的结构,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尤为关键。在处理非结构性裂缝时,常采用环氧树脂压力注浆、裂缝封闭剂填充等方法,恢复结构的密实性与防渗性能。对于结构性裂缝,需结合裂缝宽度、深度及分布特点,选用植筋加固、外包钢板或碳纤维布粘贴等加固手段,提高整体承载能力。同时,应查明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避免简单修补后再次开裂。裂缝修复过程还需注重工艺控制和后期监测,确保裂缝封闭后的耐久性与工程安全。近年来,一些智能修复材料与自愈合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也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了新的裂缝治理方向。

三、裂缝防治的综合措施与实施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需要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采取系统化的综合措施与实施策略。在项目前期,应重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评估地质、水文、气候等环境条件,结合工程结构类型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和受力形式。设计阶段应优化结构布置,合理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及后浇带,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导致的应力集中。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采用低水胶比与适量矿物掺合料以降低水化热和收缩变形,为后续施工及养护创造良好基础。

施工过程中,裂缝防控应注重施工工艺与现场管理的协同推进。施工组织应明确分层分块、对称施工与连续浇筑等要求,保障混凝土密实度和整体性。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需强化温控措施,如预冷骨料、使用冷水拌合、控制入模温度以及设置冷却管等,降低内部温升幅度,减小温差应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并持续保湿养护,避免表面快速失水而形成塑性裂缝。对于施工关键节点和高风险部位,应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温度、应力和裂缝发展趋势的实时感知,做到早预警、早干预,提高施工安全与质量水平。

在工程运营与维护阶段,应建立完善的结构健康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结构巡检与裂缝记录,掌握裂缝的发展动态并及时修复。针对已发生的裂缝,应根据其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选取相应的处理工艺,避免盲目封闭而忽视深层次问题。同时,还应注重技术人才培训与制度建设,提升施工与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防裂能力。通过设计、施工、材料与监测等多环节的协同联动,构建全过程防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结语:

混凝土裂缝问题贯穿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行全过程,成因复杂,危害显著。通过对裂缝形成机制的深入剖析,结合关键技术与综合防治措施的系统实施,可有效控制裂缝产生,提升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未来应注重材料创新、工艺优化与智能监测手段的融合应用,构建科学、高效的防裂体系,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加顺,刘丽.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J].散装水泥,2021,(05):93-95+98.

[2]仝正芳.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J].工程技 术 研究,2021,6(23):130-132+152.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1.23.040.

[3]李来明.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农村科学实 验,2025,(11):105-107.DOI:10.20264/j.cnki.rse.2025.1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