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淑琴

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然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因认知能力低下、行为问题突出,在随班就读中常面临“隐性排斥”。如何通过系统性干预实现其有效融入,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2 案例概况

研究对象小军(化名),男,2016 年 9 月入学,经市康宁医院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智商 ⩽59 ),表现为攻击行为频发、课堂参与度低、社交孤立。家长初期回避诊断,延误干预,后经校方持续沟通逐步配合。

二、理论基础与问题分析

2.1 理论框架

· 社会支持理论:通过家庭、学校、同伴多维支持网络缓解特殊儿童适应压力;

· 正向行为支持(PBS):以预防性策略替代惩罚,塑造良性行为模式。

2.2 核心问题诊断

个体层面:基础认知能力落后、情绪调节机制缺失;

环境层面:普通班级支持不足,家长接纳度低;

互动层面:师生、同伴关系紧张,负面行为循环强化。

三、融合教育实践路径

3.1 家校协同:打破回避心理,构建干预共同体。

心理建设:通过家访展示同龄儿童发展里程碑对比视频,辅以医学诊断报告解读,帮助家长正视“精神发育迟滞”现实;

2016 年 9 月 23 日的日记中写道:“第 7 次约谈小军父母,他们依然重复‘孩子只是小不懂事’。回办公室路上,秋雨打在脸上,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教案本上晕开的墨迹,像极了我此刻模糊的职业信念……”。这种持续的拒绝,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当医学诊断权遭遇家庭教育权的壁垒,教师的专业判断该如何立足?

技术赋能:为家长提供《家庭行为管理指南》,设计每日 15 分钟结构化互动(如“指认实物”“模仿动作”);

2017 年 9 月 18 日的日记记录了一次关键转折:“今天升旗仪式危机后,我决定启动《家庭行为记录表》。晚上 11 点仍在设计编码:01-离座,02-攻击,03-自伤……第 30 项‘合作行为’。希望这些冰冷数字能让家长看见真相。”这份表格后来成为家校对话的“第三语言”,将情感冲突转化为技术协作。

双向反馈:建立“行为记录共享表”,家校每日记录攻击行为诱因及应对效果,每周线上会议复盘。

3.2 班级支持系统:从排斥到包容的生态重构

同伴互助机制:

选拔“友爱小天使”团队,培训简单干预技巧(如用图片沟通板引导需求表达);

2019 年 3 月 12 日的日记充满暖意:“午休时,值日生要扣分,因小军光脚在教室走动。小雨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军袜子湿了,我帮他晾在窗台!’其他孩子纷纷点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融合不是纠正特殊儿童,而是唤醒普通孩子的神性。”

设计“合作任务链”,如让小山与同伴共同完成“传递画板”任务,强化正向互动体验。

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差异体验”主题班会:通过“单手系鞋带”“模糊眼镜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能力差异;

设立“进步之星”墙,公开表彰小军在情绪控制、任务完成中的微小进步。

3.3 个体化支持策略:以优势撬动发展

行为管理:

采用“代币制强化系统”:每安坐 3 分钟可获得 1 枚“宁静勋章”,集满 5 枚兑换感官游戏时间;

设置“冷静角”:配备减压玩具、降噪耳机,教师引导其用“情绪温度计”卡片

标识焦虑等级。

课程调整:

语文课:将识字任务与实物配对结合(如“苹果-图片-汉字”三步关联)

数学课:改用触觉教具(算珠、积木)替代纸面计算;

美术课:发挥其握笔涂鸦优势,担任“色彩小助手”分发颜料。

社会性强化:

创设“小军展示时刻”:每周五让其演示涂鸦作品或操作教具,全班以固定口号(如“小军,了不起!”)回应;

在集体活动中分配象征性角色(如运动会“道具管理员”),通过责任感培养自我价值认同。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4.1 干预效果

行为改善:攻击行为从日均 2.1 次降至 0.3 次,安坐时间从 <1 分钟延长至 8 分钟

社会参与:与 3 名同伴建立稳定互动关系,能完成“排队领餐”“传递作业本”等指令;

班级影响:普通学生同理心显著提升,班级冲突事件减少 37%

4.2 经验反思

家长参与的关键性:家庭从“逃避者”转变为“合作者”是干预成功的前提;

普通儿童的“成长红利”:融合教育不仅帮助特殊儿童,更培养了普通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共情能力;

警惕过度保护:需平衡“支持”与“独立”,避免形成“特权化照顾”。

五、结论与建议

随班就读不是特殊儿童的“物理性融入”,而是通过系统性支持实现“教育性融入”。

建议: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将特殊教育技能纳入普通教师职后考核;

开发校本资源:建立“差异化教学目标库”,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构建区域支持网络:联合医院、特教学校形成“评估-干预-转衔”一体化服务体系。

附录 1:教师教育日记节选(2016-2019)

2016 年 9 月 5 日 星期一 阴

开学第三天,小军再次掀翻课桌。数学老师崩溃地说:“我教书 15 年,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家长电话里依然坚持:“他只是活泼好动。”深夜改作业时,发现教案上的泪痕。教育,为何如此无力?

2016 年 11 月 8 日 星期二 晴

终于拿到康宁医院的诊断书!家长签字时手在颤抖。回校路上,小军突然拉住我的衣角,含糊地说“老师好”。那一刻,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他仰起的脸上。或许,转机就在前方。

2017 年 9 月 18 日 星期一 多云

升旗仪式的惊魂时刻:小军把水瓶悬在栏杆外摇晃,楼下全是新生!冲上去抱住他时,他竟咯咯直笑。安全教育对他如同对牛弹琴。今晚必须设计《行为记录表》,让家长看见这些危险瞬间。

2018 年 5 月 9 日 星期三 雨

家委会联名要求劝退小军。会议室里,妈妈含泪鞠躬道歉。我说:“请再给我们一个月。”散会后,在空教室呆坐良久。若失败,是否真该放弃?但想起他昨天指着绘本喊“猫猫”的样子,心又软了。

2019 年 5 月 17 日 星期五 晴

奇迹时刻!小军结结巴巴读出生字,全班自发鼓掌。他愣住,随即咧嘴大笑,露出缺了门牙的牙齿。这笑容,抵得过三年来的所有煎熬。

参考文献

[1]邓猛.(2019).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2]肖非.(2016).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2022).《“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