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旗迹创艺-满族旗袍刺绣文创产品设计研发

作者

高莹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导论

满族旗袍刺绣技艺(编号 Ⅶ-18)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智慧的集中体现,其 “海水江崖”“团花蝶舞” 等纹样、“打籽绣”“盘金绣” 等工艺,不仅是服饰装饰,更凝聚着满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美学的追求。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保护与传承面临三重现实困境:传承层面,60 岁以上传承人占比达 75% ,年轻一代因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需 5-8 年掌握核心技艺)而参与度低,存在 “断代” 风险;产品层面,传统旗袍及衍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调研显示,普通刺绣产品溢价不足20% ,且游客复购率仅 15% ,远低于文化类文创产品的市场表现;传播层面,局限于线下展览与地方节庆,数字化传播不足,导致省外认知度仅28% ,未能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基于此,本文通过文创产品设计与文旅融合,探索非遗活化的新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释放。

二、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

(一)技艺核心价值解析

满族旗袍刺绣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三方面:

工艺智慧:“选线 — 配线 — 刺绣” 的核心工序蕴含生态哲学,如“盘金绣” 的金属线材质选择,既保留纹样立体感,又隐喻 “刚柔并济” 的处世理念;民俗符号:与 “萨满文化”“节庆礼仪” 深度绑定,纹样中的 “海东青”“八旗” 元素,记录着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历史,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康养理念:从 “服饰” 到 “生活方式” 刺绣工艺通过 “减毒增效” 原理,被应用于康养产品设计,如刺绣护具的穴位对应图案,体现 “治未病” 的传统智慧。

(二)传承现状与困境

实地调研显示,当前传承存在 “三重断层”:

传承人结构断层:30 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足 10% ,且多为被动学习,主动传播意识薄弱;

产品形态断层:现有衍生品多为简单纹样粘贴,缺乏系统设计,导致文化内涵传递不稳定;

传播渠道断层:依赖线下口传心授,线上传播仅局限于地方社群,未形成全国性影响力。

三、核心元素提取与设计转化

(一)文化元素的精准提炼

建立 “双轨筛选机制”:

学术筛选:联合民俗学家与设计师,从三类资源中提取核心元素

纹样体系:保留 “海水江崖”(江山稳固)、“团花蝶舞”(团圆和谐)等 6 类吉祥图案,通过线条简化(如波浪纹从 5 层简化为 3 层)、色彩标准化(正红、明黄为主色调,辅以莫兰迪色系),形成适配现代产品的基础素材。

工艺体系:提炼 “打籽绣”“盘金绣” 等 8 类核心技法,制作操作手册与视频教程,确保传承的准确性。

(二)设计语言的创新转化

构建 “传统 + 现代” 的表达体系:

IP 形象创新:以 “旗袍少女” 为核心,设计 20 款表情包(如 “刺绣教学”“纹样拼图” 场景),在社交平台传播量达 50 万 + ,使技艺以 “萌系”方式触达 Z 世代;

产品矩阵开发:遵循 “实用 + 体验” 原则

实用类:覆盖日常场景,如刺绣丝巾(印工艺流程图)、笔记本(附纹样贴纸),使游客在使用中自然接触文化内涵。

体验类:增强参与感,如 DIY 刺绣材料包(含针、线、模板),经测试,青少年兴趣度提升 40% ,女性游客复购率达 35% 。

四、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一)场景化设计:从 “单一产品” 到 “沉浸体验”

打造 “满族旗袍文化工坊”:

空间布局:设置 “历史展示区”(陈列传统旗袍与工具)、“互动区”(提供迷你刺绣体验)、“展销区”(售卖分级伴手礼),配套 AR 导览(扫码观看工艺故事);

路线规划:串联刺绣工坊、满族民宿、湿地景区,设计 3 条主题路线,配套 “纹样地图” 与定制伴手礼,使游客停留时间从 1 天延长至 2-3 天,消费场景从 “购买” 升级为 “沉浸体验”。

(二)产业协同:从 “单点” 到 “生态”

经市场验证,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实现三重提升:

溢价空间:较普通产品价格提升 30%-50% ,复购率提高 25% ;

就业带动:从 “个体” 到 “群体” 项目带动刺绣工坊、设计工作室、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创造 200 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 1.2 万元;

区域联动:从 “地方特色” 到 “品牌效应” 联合东北三省非遗项目,举办 “旗袍文化节”,吸引跨区域游客,使满族刺绣的省外认知度提升 20% 。

五、实践价值与创新方向(一)文化传承创新:从 “静态” 到 “动态”

解决非遗传承的 “代际断层”:

年轻化传播:通过 IP 形象与互动产品吸引青少年,如 “旗袍少女” 表情包在社交平台的裂变传播,使传统技艺以更亲民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标准化传承:建立文化元素数据库与设计指南,为后续传承提供规范素材,确保核心内涵稳定传递。

(二)产业升级路径:从 “低端” 到 “高端”

文化赋能打破传统刺绣产品的同质化困境:

品质提升:经市场调研,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溢价 30%-50% ,游客复购率提高 25% 。

生态协同:从 “单一” 到 “多元”

延长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形成 “文化 +,,, 生态

六、结论与展望

满族旗袍刺绣的文创旅游产品设计,是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的对话。研究通过文化元素的精准提取、设计语言的创新转化及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三重突破:

在传承层面,构建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在产业层面,探索 “文化 + 经济” 协同模式;在社会层面,增强地域文化认同与自信。未来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扩大产品测试范围,通过大数据优化设计;二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溯源体系,提升公信力;三是推动跨区域合作,联动长白山其他非遗,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王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李泽厚. 华夏美学[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3] 张梦. 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元素转化方法研究[J]. 装饰, 2022(5):45-49.

[4]赵宏.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创的开发路径[J]. 旅游学刊, 2021,36(8): 23-31.

[5]孙颖.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保护与创新[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旗迹创艺-满族旗袍刺绣文创产品设计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