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路工程软基处理中施工安全监测与风险控制

作者

余心饯

南京苏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引言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软基处理是关键环节之一。软基具有承载力低、压缩性大、含水量高等特点,若处理不当,易引发路基沉降、滑移等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质量,还可能危及施工安全。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监测与风险控制,对于保障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公路工程软基处理的特点及难点

1.1 软基特性

软土地基作为公路工程中常见的特殊地质体,其物理力学特性直接影响施工安全与工程稳定性。首先,从物质组成来看,软基主要由黏土矿物和有机质构成,具有显著的三高特征:高含水量、高孔隙比和高压缩性。天然状态下含水率普遍超过液限,土体呈现流塑状,如同浸水的海绵难以维持自身形状。这种特殊的物质结构导致地基承载力极低,常规检测中标准贯入击数常低于临界值,难以满足路基荷载要求。其次,当受到施工机械振动或填土荷载时,土体内部超静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有效应力随之降低,形成类似"豆腐"的软弱结构。这种特性在工程实践中表现为两方面特征:一是荷载作用下产生持续蠕变,即使停止加载仍会发生长期缓慢变形;二是土体结构破坏后强度恢复缓慢,如同被搅动的果冻需要长时间才能重新定型。这种力学特性导致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突发性沉降,特别是在填筑速率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引发路基整体滑移。再者,受沉积环境与地质历史影响,同一施工断面常出现层状交替的软弱夹层与相对硬层,形成"千层饼"式结构。这种不均匀性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承载力突变,在垂直方向形成潜在滑动面。实际工程中常见局部弹簧土现象,即看似平整的地表在机械碾压后突然出现凹陷,这正是软基不均匀性的典型表现。

1.2 处理难点

软基处理作为公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其施工过程面临多重技术挑战。首先,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了工程风险。软土层常与砂层、淤泥质土交替分布,形成"千层饼"式结构,这种不均匀性导致地基承载力突变,如同在松软沙滩上突然遇到硬石块,给监测点布置和数据分析带来困难。实际施工中常出现局部弹簧土现象,即看似稳定的区域在机械碾压后突然塌陷,这种不可预见性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其次,软基如同装满水的海绵,机械作业产生的振动会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导致孔隙水压力骤增。当压力超过临界值时,土体有效应力急剧下降,可能引发连锁式破坏。例如填筑过程中常见"前脚刚压实,后脚就隆起"的现象,这种流变特性使得施工参数控制如同在流动的沙丘上行走,需要精确平衡填筑速率与地基固结速度。再者,地下排水板铺设深度、桩体垂直度等关键指标难以直观检测,如同在黑暗中进行精密手术。特别是处理层与原地基结合部位易形成薄弱带,这些隐蔽缺陷可能演变为潜在滑动面。常规检测手段难以准确捕捉土工格栅加筋效果等隐蔽工程质量,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地下水位波动会改变软基渗透特性,如同反复揉捏面团般影响土体稳定性。雨季施工时,雨水入渗与车辆荷载的叠加效应常导致边坡失稳。这些制约因素如同在瓷器店里进行拆改作业,需要极高的操作精度和风险预判能力。

二、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安全监测

2.1 监测内容

软基处理监测系统涵盖三个核心观测项目,构建起覆盖地表与地下的立体监控网络。首先,在填筑区按梅花形布置观测点,聚焦路堤中心线和坡脚区域。观测点需穿透软弱夹层,如同精准检测蛋糕夹心层。通过连续记录填筑与预压期的沉降曲线,能及时发现局部异常沉降区域,此类异常常预示地下软弱层存在或排水通道堵塞,为后续处理提供方向。其次,将传感器埋设于不同深度软土层,捕捉施工机械振动和填土加载引发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当压力值持续上升,如同挤压吸满水的海绵,需调整施工速度以防土体结构破坏。该监测与沉降观测互补,共同揭示地基固结进程,让施工人员对地基状态有更全面了解。再者,在临空面垂直埋设测斜管,定期测量管体变形曲线绘制潜在滑动面空间形态;在坡脚处水平布设位移计,实时捕捉土体水平位移量。二者配合,能有效预警边坡失稳风险,位移速率突然增大往往预示滑动面即将贯通。此外,水位变化反映排水系统效能,应力监测评估加筋材料受力状态。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终端实时传输至分析平台,形成动态更新的“地基健康档案”,为风险预警提供可靠依据,保障软基处理工程安全。

2.2 监测方法

在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影响安全预警的时效性。首先,如同在蛋糕中插入温度计,沿路基纵向按"中心密、边缘疏"原则布设观测点,重点区域加密至 20 米间距。分层沉降标穿透软土层直达相对硬层,通过磁环感应装置记录各土层压缩量。全站仪每日进行高程联测,结合北斗定位技术消除环境干扰,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加密观测指令。这种组合式监测能清晰呈现"弹簧土"区域的变形特征,如同用放大镜观察地基的细微变化。其次,传感器如同微型血压计,按不同深度埋设于软土层中,重点监测施工机械振动引发的压力波动。数据采集频率随施工阶段动态调整:静压沉桩期间每 30 分钟采集一次,如同捕捉心跳般记录压力峰值;间歇期延长至 2 小时一次。当相邻传感器压力差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标记为风险区域,提示可能存在排水板堵塞或地下水流异常。再者,在边坡临空面垂直埋设测斜管,如同给地基安装量角器,通过探头逐段测量管体倾斜度,绘制出潜在滑动面的三维形态。地表位移计呈放射状布设于坡脚,实时捕捉土体水平位移量。两种设备数据融合后,可精准识别滑动面发育趋势,当位移速率连续 3 次观测值递增时,系统自动升级预警等级。

2.3 监测实施要点

在软基处理施工监测中,为确保监测数据精准可靠,形成完整有效的监测闭环,需着重把握监测点布置、数据采集、设备维护及异常处理等核心环节。首先,监测点布置是基础,需遵循“关键区域重点覆盖、过渡区域合理延伸”原则。在路堤中心线、坡脚及地质突变区等关键部位,采用梅花形网格布点法,精准捕捉特定土层变形特征。尤其要穿透软弱夹层布置深层监测点,如同精准定位蛋糕夹心层,全面捕捉不同土层压缩差异。其次,填筑高峰期每日三次加密观测,预压期每日一次常规监测。当孔隙水压力增幅超预警阈值时,立即启动每小时连续监测模式。同时,避开强降雨和重型机械作业时段采集数据,确保环境干扰最小化,数据真实可靠。再者,设备安装与维护是保障,传感器埋设前需防水密封处理,测斜管安装确保垂直度偏差小于 1°,并定期校准设备。建立设备状态台账,及时更换到期仪器,防止“带病工作”。此外,异常数据处理采用三级响应机制,初次发现异常立即复测确认,启动现场踏勘,结合多参数交叉验证锁定风险源,并在 24 小时内形成分析报告,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依据。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确保软基处理施工监测精准有效,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

三、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风险控制

3.1 风险控制原则

在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风险控制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框架。首要原则是动态调整原则,要求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及时修正控制措施。如同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出行计划,施工中需结合沉降速率、孔隙水压力变化等参数,动态调整填筑速度或加固方案。当监测到地基变形异常时,立即启动预案调整施工参数,避免风险累积。其次,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将风险划分为红、橙、黄三个等级。红色风险需暂停施工并采取加固措施,橙色风险实施加密监测,黄色风险则进行常规管控。这种分级管理如同医院分诊制度,确保有限资源优先处理高风险环节。再者,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和土样检测,在施工前查明软弱夹层分布,如同体检时发现隐患部位。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预先采用土工格栅加筋或设置防滑桩等预防措施。此外,工程、地质、安全等部门需共享监测数据,形成联合决策机制。这种跨专业协作能有效提升风险处置效率。同时,从场地勘察到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设置对应的控制节点。前期重点控制地质勘探精度,施工期监控工艺参数,后期跟踪工后沉降。如同接力赛中的交接棒,确保风险管控不断档。

3.2 风险控制策略

通过建立动态评估模型、分级管控机制和主动防控措施,构建起"预防-监测-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地质维度重点分析软弱夹层分布和地下水位变化,如同通过 X 光扫描识别地基薄弱部位;工艺维度评估填筑速率与机械振动对土体的扰动程度,类似控制搅拌机的转速防止材料飞溅;环境维度则监测降雨量及周边构筑物位移,形成综合风险指数。当监测到孔隙水压力骤增或侧向位移加速时,系统自动提升风险等级并触发预警。其次,红色风险需立即停工并启动应急预案,例如发现边坡位移速率超过临界值时,采取削坡减载与反压护道组合措施;橙色风险实施加密监测与工艺调整,如填筑期间出现局部沉降异常,则降低填土高度并增加排水板密度;黄色风险进行常规管控,通过优化施工顺序规避风险。这种分级管理如同交通信号灯系统,明确不同风险状态下的应对措施。再者,在潜在滑动面区域采用梅花形布桩方式,通过桩体与土体的协同作用形成"骨架结构",有效提升地基整体稳定性。土工格栅铺设采取分层错缝工艺,如同给地基穿上防弹衣,显著改善土体抗拉性能。对于地下水位波动区,设置轻型井点降水系统,形成环状排水网络,避免孔隙水压力积聚引发流沙现象。

3.3 风险控制具体措施

在软基处理施工中,构建操作闭环的风险控制体系,对保障工程安全与质量意义重大。首先,对于软弱夹层区域,以梅花形布设预应力管桩,如同为地基植入“钢骨架”,通过桩土协同作用提升承载力。依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沉桩速度,当孔隙水压力超预警值,立即暂停施工并启动真空预压排水,避免土体结构破坏。针对潜在滑动面,采用土工格栅分层铺设,分散应力集中,给地基穿上“防弹衣”。其次,填筑作业遵循“分层薄填、缓速加载”原则,每层厚度控制在设计值 80% 以内,确保施工平稳。构建排水盲沟网络,用透水性材料填充形成“地下血管”,加速孔隙水排出。若监测到沉降速率异常,迅速启动应急排水预案,通过增设塑料排水板或轻型井点降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再者,雨季施工时,在边坡顶部设截水沟并覆盖防渗土工膜,为边坡撑起“雨伞”。临近构筑物区域采用静压沉桩工艺,配合振动监测装置控制影响范围。遇极端天气自动启动停工保护程序,并对已施工区域防冲刷覆盖。同时,系统自动匹配处置方案库,出现侧向位移加速时推送措施指南,建立电子巡检系统确保环节可追溯,应急物资网格化管理保障突发情况 15 分钟内完成初步处置,形成完整闭环。

结束语

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里,安全监测与风险控制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安全监测可实时掌握地基变形及周边环境变化,为施工决策提供关键依据。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保障施工人员安全与工程质量。实际工程中,需依据软基状况与工程要求,制定详尽方案并严格执行,以此确保软基处理施工顺利推进 。

参考文献

[1]肖建荣.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施工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3):137,139.

[2]冯建辉.公路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技术处理要点探析[J].建筑与装饰,2019(,11):110,113.

[3]张德位,王向峰.公路桥梁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技术处理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0):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