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牛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

作者

杨清陶

稻城县木拉乡人民政府 四川稻城 627750

一、引言

牛包虫病(棘球蚴病)由寄生虫引发,可感染人及多种动物,我国牧区因该病每年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因此,防治棘球蚴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给牛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很多的畜牧养殖业因为牛包虫病的问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本论文从牛包虫病入手,对感染牛包虫病的症状进行相关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防措施来预防牛包虫病的发生,还有对牛感染牛包虫病之后的诊治方案进行相关的阐述。通过论文,希望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帮主到一些养殖业,解决牛包虫的问题,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二、病例分析

在稻城木拉乡工作期间,某日接到农牧民群众求助电话,称其家中牦牛患病。赶赴现场后观察发现,患病牦牛年龄约两岁多,主要症状为绕圈打转,且出现视力障碍无法进食。进一步调查养殖场周边环境,发现存在环境卫生脏乱问题,牛粪随意堆积,同时养殖户未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工作,导致牛群整体免疫力下降。综合现场情况,工作人员初步判断牛群可能因感染寄生虫而出现上述症状。

三、诊断

(一)症状

通过对养殖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询问得知,这患病的牛的症状情况如下:一开始出现转圈圈的情况比较轻微,在一段时间之后有所好转。直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养殖户才引起重视,此时发现这两头患病的牛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还出现了呼吸困难,还会出现不断的冲撞的情况。这患病的牛再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出现了视力下降的情况,看不见食物,所以无法进食。有些患病的牛出现颅骨变得非常薄或者是凸起的情况。

(二)病理的剖检

对感染包虫病的患病的牛进行剖解,发现这些牛的肺肝部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完整的。随后对牛的脑部进行解剖,发现脑部发生了病变,在牛的脑部分有明显发现了肿胀的情况,高度在 1.5cm 左右,然后将其切开发现有 1 到 2cm 左右的虫体包囊,形状是椭圆的。在这个椭圆形状的内部还有很多的白色凸状物,将其切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大量的寄生虫,通过相关的生物仪器发现这些幼虫都是包虫的一种即多头蚴。

(三)临床症状

牛感染包虫病后,首先会出现食欲下降,进而导致体重减轻。更为严重的是,包虫病会对牛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当小脑受到侵害时,牛会出现身体平衡失调,表现出暴躁易怒等症状;若寄生虫严重入侵脑部,牛会出现痉挛、头部高举甚至后退等异常行为;当包虫寄生在脊髓时,牛会突然出现腿脚麻痹、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急性包虫病患者则会出现高烧、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且幼年牛的这些症状更为明显。一般来说,患病牛会主动远离牛群。

四、治疗

(一)药物注射

牛包虫病可以根据牛的症状进行药物的注射。在牛感染牛包虫病之后,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药物注射治疗,而主要的药物有吡喹酮、氯丙嗪、甘露醇等,其中在使用吡喹酮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牛进行皮下的注射,另外一种就是口服。采取皮下注射的时候就要注意需要用 10% 的注射液溶液进行搭配。而口服的时候是根据牛的大小和重量进行衡量的,口服吡喹酮剂量为 20-30 毫克/千克体重,如 200 斤(100 千克)牛需用药 2-3克;采用第二种药物的时候也是有注射和口服两种方法,注射的时候采用2% 的浓度的药物并配合氯丙嗪使用,氯丙嗪量为 10 到 20ml 左右。采用第三种方式进行药物质量就只有一种注射的方式,注射的药物浓度为 20% ,药物的量为 250 到 1000ml. 。

(二)手术

诊断好病情之后,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是对牛进行保定处理,将牛头放在方便手术的地方进行手术。手术之前要先确定好位置,确定好之后就行相关的消毒、剪毛等工作,并用相关的手术工具打开牛的脑壳,找到虫的包囊之后进行缓慢的拉出。如果在无法拉出包囊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注射器的方法,将包囊的液体吸出来,然后在运用高浓度的酒精进行注射来杀死里面的包虫,最后再进行牛的伤口处的缝合处理。手术之后,由于对脑组织的影响,这些牛可能会出现神经上的问题,导致牛横冲直撞,体温也会升高。所以手术之后还要做好相关的护理,才能保证手术之后的恢复。

(三)预防措施

为防止牛包虫病大规模爆发,影响畜牧业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应从源头入手进行防控。已知包虫(棘球蚴)是绦虫的幼虫形态,成虫多寄生在犬科动物体内,且在外界环境中,若受到阳光暴晒或处于干燥天气,包虫很容易死亡。基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曾患牛包虫病的牛圈进行高温消毒,消毒期间禁止牛羊进入,防止感染;对感染后死亡的牛只及时处理,彻底杀灭其体内包虫,避免对其他牛只造成影响。其次,要加强牛群饲养管理,定期对牛圈进行消毒,杀灭绦虫。在传播控制方面,要限制牧场上犬只的活动范围,防止其携带绦虫感染牛群。此外,还需对畜牧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包虫的种类、危害及防范措施,从而在工作中更好地预防牛包虫病,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五、讨论

牛包虫病在我国西北及涉藏牧区呈地方性流行,与少数民族传统养殖模式密切相关,牧区内狼、犬等终宿主与牛群接触频繁,其粪便中的绦虫卵通过牧草、水源等污染环境,形成“犬-牛”传播链,且牧民对患病牛羊含包囊组织处理不当,加剧了绦虫生活史循环。包虫寄生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存在差异,脑部寄生可见脑实质包囊,引发转圈等神经症状,肺部寄生易引发急性感染,表现为发热、呼吸急促等,脊髓寄生则可导致后肢麻痹等,其致病与机械压迫和毒素作用相关。在防治上,药物治疗存在操作误差风险且对包虫本体杀灭效果有限,手术干预适合高价值个体但难以大规模应用,综合防控需切断传播链,包括环境消毒、终宿主管理及强化养殖人员培训,而牛包虫病作为人畜共患病,不仅影响畜牧业经济,还存在人类感染风险,规模化养殖中推行综合防控措施可降低感染率,未来需结合牧区特点探索低成本、易推广的防控技术,以平衡产业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需求。

六、结论

牛包虫病在我国西北及涉藏等少数民族牧区发病率较高,与当地养殖习惯密切相关。狼和犬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加之患病牛羊机体组织处理不当,导致疾病持续流行。寄生虫寄生部位不同(脑部、肺部、肝部),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其中肺部包虫病较为常见,可引发急性病症。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机体组织破坏、毒素损害及机械挤压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鉴于牛包虫病对畜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本研究提出从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强化人员培训等方面构建综合防控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流行病学监测,优化防治技术,为保障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刘岭旭.牛包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4,(09):80-81.

[2] 王 智 儒 . 牛 包 虫 病 的 危 害 和 预 防 措 施 [J]. 中 国 畜 牧业,2023,(18):105-106.

[3] 让基卓玛. 牛包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研究[J]. 中国动物保健,2023,25(08):3-4.

作者:杨清陶(1992 年 5 月12 日),性别:男,民族:藏族,籍贯:四川九龙,学历:本科,单位:,职称:助理畜牧师十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