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素养渗透的教学策略创新
贺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叶集中学 安徽六安 2370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历史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基因、铭记历史记忆、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策略,将家国情怀教育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创设历史情境剧,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家国大义
创设历史情境剧,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家国大义,是一种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的教学策略[1]。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受特定历史情境,在人物对话和思想碰撞中领悟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引导他们在角色代入中感知历史的脉搏,领悟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自觉将家国情怀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
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虎门销烟”的历史情境剧。学生分别扮演钦差大臣林则徐、英国鸦片商人律劳卑、澳门官员亚美士德等角色,围绕禁烟行动展开博弈。扮演林则徐的学生慷慨陈词:“鸦片烟毒流毒甚广,损害民生,败坏官兵,实乃国之大患!即便列强舰炮压境,我辈亦当排除艰险、坚定不移地将这罪恶的鸦片烟土付之一炬!”扮演律劳卑的学生据理力争:“贵国曾与英国签订互市条约,允许通商贸易,今又何故阻挠鸦片进口?难道贵国皇帝的圣旨竟可任意废止条约?”扮演亚美士德的学生态度圆滑:“林大人,鸦片虽为贵国禁品,但澳门一直是自由通商之地,何况鸦片贸易利润丰厚,何必舍此而取祸端呢?”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对话交锋,深刻体会 19 世纪列强威逼、清政府骑虎难下的时代氛围,感受到林则徐临危不惧、誓殉国难的报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教师适时引导讨论,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体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从林则徐的事迹中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真谛,认识到个人理想必须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深化对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认识,培养扎根于内心的家国情怀。
二、开展微历史研究,引导学生在探究社会变迁中感悟国家兴衰
开展微历史研究,引导学生在探究社会变迁中感悟国家兴衰,是一种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梳理隋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变迁脉络时,能切身感受政权更迭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他们透过历史细节,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兴衰成败,领会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微历史研究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其探究历史、反思人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将家国情怀内化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坐标。
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隋唐至五代时期的野史轶闻、市井掌故等史料,探究其中蕴含的民生冷暖。学生或许会发现,贞观之治时期社会安定、户口增加,“人不完粮,野无荒田”彰显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盛世气象;会发现安史之乱时“户口耗少,田野荒芜”“人食周鼓粒,马啖木皮”的悲惨景象,体会到战乱频仍给百姓生活带来的苦难。进而思考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盛衰更替现象,领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教师再设置讨论话题:“纵观隋唐至五代历史,你认为国家的兴衰成败对百姓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家国情怀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结合史实,反思这一时期历史的得失,加深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识。
三、融合沉浸式数字游戏,引导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感悟家国情怀
当代的青少年是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互联网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教师可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数字游戏的情境当中,采用沉浸式以及交互式的方式来呈现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在游戏体验里领会到家国情怀的深刻意义[2]。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实例,教师可跟技术团队携手合作来开发一款有沉浸式体验的历史游戏,这款游戏把 20 世纪初的北京当作背景,去还原“五四运动”前后那段时期的景象画面,学生可以化身为充满热血的青年,穿梭在北京的街头,亲眼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切实体验到民族面临危亡时那种深切的痛苦感受。他们步入街头,投身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活动之中,倾听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的演讲,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见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游戏可设有选择题、问答题等互动部分,引领学生在关键时候做出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深化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解,教师在游戏结束后组织探讨,引导学生交流游戏感受,分享在虚拟场景里的所想所感。
学生在探讨中加深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代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性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立足学科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因材施教,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契合学科教学目标的教学新策略、新路径。无论是创设历史情境剧,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家国大义;还是开展微历史研究,引导学生在探究社会变迁中感悟国家兴衰;抑或融合沉浸式数字游戏,引导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感悟家国情怀,其落脚点都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内化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于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丹凤,夏祥慧.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现代商贸 工业, 2023, 44(20):247-249.
[2]胡雪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10):006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