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定位和构建

作者

章燕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实验小学

现阶段,在广泛运用学习任务群这一背景下,思辨阅读与表达这种任务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受到了语文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重视。文字与思维从始至终都存在互补互存的联系。其中文字属于思维的一件“外衣”,而思维则属于文字的根本所在,二者有着相互促进与交融的关系。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引导他们进行思辨式的思考与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发挥出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重要教学作用。

一、组织课堂辩论活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借助辩论,能够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学生们从确定观点发展至破例观点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方论述,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信息并进行整合,借此支持自身观点,还应当采集多方资料信息,从而避免对方批驳己方观点。在此期间,正反双方为了能够提高自身观点的可靠性,还会把自己虚拟假想成为对方,尝试找出自身观点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分析反驳方法,就是所谓的“自我辩驳”,在这样的辩驳当中,首先应当分析概念界定与行为逻辑,随后提出相关问题,并自觉追问与质疑,因此便可组织开展辩论赛活动,在现实情境当中完成辩论任务,这同样属于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之一,并且借助辩论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辩论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辩论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解“朋友相处的秘诀”这个口语交际主题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们以“朋友相处是否需要秘诀”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通过这种辩论,让学生们掌握和朋友相处的正确方法,并在辩论情境下得到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教学文本矛盾,唤醒学生思辨意识

想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们的思辨思维,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们的思维特征与认知起点,明确学生们的思维发展空间和具体区域,引领他们密切关注文本内容中存在的矛盾点,从而获取引而不发的效果,引导学生重复练习提出问题、表达质疑以及获取答案的过程,促进他们的思维纵向成长[1]。为进一步唤醒他们的思辨意识,还需要教师关注文本内容中可以调动学生疑问的部分,关注他们口中看似漠不关心的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例如:在讲解《穷人》一文时,文本内容描述了寒风呼啸的一个晚上,主人公渔夫和桑娜选择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这个故事中的主要矛盾点就是主人公渔夫和桑娜本就家庭贫困,那么是否真正要收养这两个孤儿。在课堂当中,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他们那么贫穷,还是要选择收养两个孤儿呢?”教师此时可以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将他们一同带入到问题思考当中,而后带领他们阅读文章,并为他们搜集相关资料,让他们了解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意识到看待问题应当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唤醒他们的思辨意识。

三、积极评价文本内容,表达学生独特观点

语文教学中的思辨阅读和表达任务群,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属于根本性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们积极的评价文本内容,并让他们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2]。例如:在讲解《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学习,要求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评价,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首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把他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而后为每一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要求他们通过小组探讨对文本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评价,包括其中运用的比喻、反语以及特定语境含义等内容,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最后就是要求他们根据文本内容和小组探讨的最终结果表达观点。在这种小组合作的文本评价中,能够有效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构建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充分结合小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设计更加有效且趣味化的教学方案,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与思辨意识的发展,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亚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旨与实施策略 [J]. 语文建设,2023(20):61-64.

[2] 郎镝.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J]. 语文 建设,2023(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