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构建与节水技术路径研究
国俊
博山区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服务中心 山东省淄博市 255200
引言
在降水匮乏、蒸发旺盛的典型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问题长期并存。伴随农业产业化、工业扩张及城镇化进程加速,水资源供需失衡态势持续恶化,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节水技术方案。本研究聚焦典型干旱区域,系统剖析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主要限制条件,深入研究综合治理模式与因地制宜的节水技术方案,以期优化资源分配效能,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一、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的现状特征与突出矛盾分析
干旱区域通常表现出明显的降水不足、蒸发量大的特征,水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分布态势,地表水资源严重短缺,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过高。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及城市供水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区域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农业生产中灌溉技术落后、工业领域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社会公众节水观念淡薄等问题,共同造成了水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的现状。与此同时,生态用水空间持续遭受挤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资源配置冲突日益凸显。某些区域水价形成机制更新缓慢、水权界定模糊不清,导致资源优化配置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在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下,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升级,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节水技术网络与高效利用体系,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永续利用。
二、构建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保障机制
(一)完善水资源总量管控与分区调配的顶层治理体系
在干旱区域典型环境下,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关键在于构建系统化的总量管控与区域调配体系。目前某些地区面临水资源开发混乱、分配方式粗放等挑战,缺乏整体规划和制度规范。针对这一现状,需要从战略层面着手,建立以"总量限定、用水标准、弹性调节"为基本原则的管理框架。通过严格执行区域用水总量指标约束,划分农业、工业、民生及生态等不同用水领域的优先级,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此外,必须综合考量气象条件、流域特征、社会需求及产业布局等因素,构建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智能调度体系,强化水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灵活性。主管部门需牵头搭建协同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涉水事务从条块分割到整体协同的转型,为节水政策与管控手段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与运行框架。
(二)建立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水资源共治管理机制
干旱区域的水资源治理需要统筹考虑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农民群体及社会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方,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必须建立多方协作的联合治理体系,形成行政引导、市场配合、社会介入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行政机构需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约束与政策激励;市场主体能够通过节水设施升级、工艺创新等手段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基层群众与社会组织则可通过加入用水自治组织、参与信息透明化建设等途径增强节水意识与责任担当。此外,可吸纳独立评估机构介入监管环节,提升治理过程的开放性与可信度。构建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响应迅速的管理机制,促进水资源治理模式从"行政主导"向"社会协同"转变,确保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长期稳定性。
(三)推进水权交易与价格机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实施水权市场化运作与价格形成机制创新是优化资源分配的重要突破口。明确水权归属是首要环节,需通过技术手段精准界定取水权限与配额,授予用水单位具备流转功能的水资源支配资格。依托这一前提,构建公开有序的水权流转市场,促进水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跨主体的价值化流动,从而提升其市场化配置效能。与此同时,健全水价形成体系,推行"分级定价、增量递进"的收费模式,增强节水激励与用水管控。针对农业灌溉、生态维护等关键领域,可采取财政补助或差别化水价机制来规范用水行为。借助"确权—流转—定价"协同改革,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主体优化配置,达成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导向、集约高效与永续发展。
三、适应干旱区特点的节水技术路径与推广策略探讨
(一)推广高效灌溉与精准滴灌等节水农业关键技术
在干旱区域,农业灌溉占据了水资源消耗的绝大部分比重,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举措。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广微喷灌、渗灌、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模式,尤其对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树等,应当优先部署精准滴灌设施,以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结合智能灌溉调控装置与土壤湿度实时监测技术,可达成"精准配水、科学灌溉"的目标,有效防止灌溉过量造成的水资源损耗。此外,需重点推进灌溉渠道防渗工程改造,加快低压管道输水设施建设,切实降低输水环节的水量损失。同步实施农户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项目,增强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提升工业循环用水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
在干旱气候区域,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用水需求高且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提高水资源循环使用比例成为优化资源利用的关键举措。建议引导高耗水企业构建水资源循环体系,采取冷凝水收集、再生水回用等方案来减少新鲜水源消耗。此外,需要推广企业污水深度净化工艺,达成水资源分级使用与厂区内部再生的目标。在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领域,亟需加速普及雨水资源化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及矿山排水净化等创新技术应用,以多元化城市和工业供水渠道。相关部门可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及税费减免等组合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对节水设备升级与工艺改造的投资热情。
(三)推进城市生活节水系统化建设与智能化调控
在干旱区域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水资源节约利用已成为保障城市良性发展的核心要素。需要从整体规划角度完善城市节水设施网络布局,普及低耗水建筑、高效节水设备及生态居住区建设,全面提高民众用水效能。此外,应加快构建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借助物联网传感、云计算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用水数据实时采集、管网异常预警及智能化调度,从而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精准化程度。强化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处理后的中水应用于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及卫生清洁等非饮用领域,充分开发非常规水源潜力。
结语:干旱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通过建立管理框架与节水技术体系,提出了多维度协同的优化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技术融合应用、健全管理规范体系,从而提高资源分配效能。后续工作应着重推进制度革新与技术普及,完成从粗放型用水模式向精细化节水模式的转变,为干旱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文阁,雍会.西北干旱区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研究[J].人民黄河, 2024, 46(6):68-73.
[2]武振,于波.高效节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农业的应用[J].河北农机, 2024(14):150-152.
[3]陈方瑶.干旱地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J].农业机械, 2024(7):109-111.
[4]冉小丽.干旱区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J].新疆农机化, 2025(1):45-47.
作者简介:姓名:国俊,出生年月:1977.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博山,学历:大学,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