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作者

周杨

单位: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东南营运分公司

摘要: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运行效率。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桥梁运行状态评估与早期病害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随着传感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方法的进步,桥梁监测系统正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性向定量、由人工向智能转变。本文围绕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技术展开分析,结合当前工程实践探讨其发展趋势,提出系统建设与智能融合的优化路径,为桥梁养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关键词: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分析

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现状

(一)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划分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由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模块、信号传输装置、数据处理终端与可视化平台组成,各部分协同实现对桥梁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响应分析。传感器布设覆盖关键受力构件如主梁、支座、桥墩与缆索等部位,采集应力、应变、加速度、温度等多维数据;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确保监测信息稳定接入主控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通过模型计算与算法推理,识别结构异常,输出损伤预警结果。系统可实现长期连续自动监测,大幅降低人工检测的盲区与误差,为桥梁安全提供连续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桥梁结构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与决策逻辑

监测数据处理流程涵盖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分析与智能诊断四个环节,其中预处理负责去除噪声与无效数据,提升数据质量;特征提取阶段依据构件行为提炼出描述结构状态的核心指标如模态参数、频率漂移与应力分布图谱;模型分析通过建立结构动力学模型或数据驱动模型,实现对当前运行状态与理论状态的差异判别;智能诊断模块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识别潜在损伤区域与发展趋势,生成安全评估报告并辅助管理决策。数据处理能力决定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与精准度,是实现监测结果工程应用的关键环节。

(三)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实践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已在多种桥型结构中获得实际应用,涵盖悬索桥、斜拉桥、梁式桥等多种类型。大型桥梁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均建立了完整的健康监测系统,实现对关键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监测系统协助工程单位开展养护决策、灾后快速评估与突发事件响应,提升桥梁运营安全水平。工程化应用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传感器布设规范、数据处理流程标准与结构评估等级划分体系,为行业技术发展奠定基础。监测系统的持续运行反馈也推动结构设计理念的优化与后期养护模式的变革。

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优化路径与未来趋势

(一)多源传感技术的集成应用与布设优化策略

桥梁结构的复杂受力状态要求监测系统具备多维感知能力,通过多源传感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对不同工况与物理参数的全面覆盖。光纤传感、MEMS传感、无线传感与分布式应变传感技术各具优势,在感知精度、抗干扰能力与数据连续性方面可互为补充。布设策略应根据桥型、荷载特性与易损构件分布进行优化,以主梁、桥塔、锚碇等核心区域为重点,同时考虑传感器冗余与布设对称性,提升监测的稳定性与代表性。在传感器密度与系统成本之间进行平衡,辅以典型点布设与模型校核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使传感网络具备良好的拓展性与工程适用性。通过构建跨尺度、多通道、高冗余的传感体系,为结构状态识别与动态评估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

(二)智能算法在损伤识别与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使桥梁监测数据的处理由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演进,在海量信息中挖掘结构变化特征成为现实。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聚类与回归模型可实现多类型数据的融合分析,提取损伤演化模式与临界点判别特征。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与图神经网络在图像监测、模态识别与异常信号检测中表现出优越性能,为复杂构件状态识别提供可行路径。数据驱动的预警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建立结构行为演化趋势,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并预设阈值,提升预警响应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智能算法还可结合有限元模型进行多源数据融合,提高系统对新型病害的识别能力与评估结果的解释性。智能算法作为桥梁监测系统的“决策中枢”,将成为健康评估向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三)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与运维平台的协同集成

监测系统的运行效果取决于与桥梁运维平台的深度融合,只有实现信息流、管理流与技术流的统一,才能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运维策略。协同集成平台以桥梁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目标,整合结构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物联网技术,构建面向结构管理、应急响应与维护计划的综合决策平台。平台应具备实时数据可视化、趋势分析、维修建议生成与运维资源调度等功能,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指令闭环控制。系统通过云计算支持数据存储与远程访问,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升决策智能水平。通过统一平台将不同桥梁项目的信息资源汇聚管理,实现区域桥梁健康状态的一体化评估与动态运维,推动桥梁管理模式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

(四)面向未来的桥梁监测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

未来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将逐步实现自动感知、智能分析、自主决策与动态干预的一体化闭环,成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将更加依赖于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处理模式,提高监测响应速度与实时处理能力;智能终端将具备自主采集与初步判断功能,降低中心系统负担。传感器将朝向微型化、低功耗、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与长期服役性能。数据层面将融合遥感监测、交通荷载、气象信息等多维数据源,提升结构状态识别的全局性与动态性。监测系统还将与交通控制系统、灾害预警系统协同联动,构建城市级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网络。在标准建设方面,将推动监测系统规范化、平台化发展,形成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评估等级体系,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深度协同与可持续演进。

结束语: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已成为保障结构安全、延长服役寿命与推动智慧养护的关键手段,其在传感技术、智能算法与系统集成等方面均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未来监测系统将更加智能、高效与协同,成为桥梁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桥梁健康监测将全面赋能基础设施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桥梁工程迈向更高水平的安全运营与智慧化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立军.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23,43(02):45-50.

[2]李超.基于人工智能的桥梁健康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3,40(0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