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双校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作者

周遂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310018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多校区办学格局的普及,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多校区协同发展与高效治理,成为高校重要课题。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密切联系师生、落实服务宗旨的前沿阵地,其建设模式与运行效能直接关系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传统单校区服务模式在双校区运行下面临空间阻隔、资源分散、管理链条延长等新挑战。作为首批全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单位,其“一核双体”模式年均服务师生超 40 万人次。随着 2024 年秋季绍兴校区启用,学校形成“一校两区”新格局,如何将下沙校区成熟经验复制并适配新校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实困境,探索科学高效的建设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践参考。

二、双校区模式下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现实困境——以为例

的双校区运行实践表明,尽管下沙校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卓有成效,但新格局仍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资源分散与协同不足,导致服务效能内耗

下沙与绍兴两校区地理位置相距约 40 公里,客观上造成了物理空间的分离。这使得下沙校区已建成的成熟服务资源,如占地 2340 平方米、拥有1 个综合服务办公室、7 个服务工作站和 8 个二级学院特色服务项目的实体阵地,难以直接覆盖新校区。新校区面临从零开始的建设压力,在场地、专职工作人员等方面均需新增投入,易导致资源重复配置或标准不统一,协同成本高,存在服务效能内耗的风险。

(二)信息壁垒与流程梗阻,增加师生办事成本

目前,学校虽已推出“幸福金院”“今日校园”等线上服务平台,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线上服务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许多业务流程仍需依赖线下环节,例如各类证明材料、活动审批表等仍需师生前往办公室现场盖章确认。这种线上服务与线下流程未能有效衔接的状况,导致师生在遇到办事需求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直接拨打电话咨询或亲自前往办公室办理,而非通过线上渠道解决。这种流程上的梗阻,不仅增加了师生的时间与交通成本,也直接影响了前期所积累的高满意度体验在新校区的延续。

(三)服务同质与需求错位,削弱阵地吸引力量

下沙校区基于其深厚的积累,形成了如“红色货币述党史”(入选浙江省社科普及创新项目)等独具“红船味、金融味”的特色党建品牌活动,以及年均 20 余次的校级大型服务活动、近 200 次的工作站与特色服务的服务体系,精准对接师生需求。新校区初期若简单照搬此模式,可能无法精准对接其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群体在学业辅导、生活导航、社团发展等“保障型”服务上的迫切需求,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削弱新建阵地初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四)文化隔阂与认同感弱化,影响整体凝聚力提升

下沙校区通过“红色文化空间”“思政文献中心”“廉洁文化墙”等沉浸式环境,成功营造浓厚的“金院”特色党建文化氛围。空间距离使得这种成熟的文化氛围在向新校区传递和浸润过程中存在滞后效应,使得绍兴校区师生对学校整体的归属感和“金院人”的身份认同感培育面临挑战,影响了学校整体凝聚力的形成与提升。

三、双校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核心路径构建

针对以上困境,以立足“首批全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单位”的坚实基础,构建以“一体两翼、虚实结合、精准服务”为核心的系统化建设路径。

(一)一体两翼,优化顶层设计与功能布局

学校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将下沙校区成功的 ⋅1+5+X⋅γ 运营管理模式(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5 个主要部门协同,X 个特色项目参与)延伸至双校区场景,进行战略性、一体化规划。实施“两翼”差异化定位。下沙校区继续深化“综合枢纽与创新策源地”的角色,依托其全省高校首创的思政文献中心、红色演播厅等成熟平台,侧重处理复杂党务、开展党建理论研究、承办如“红色货币展”等高端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输出功能。绍兴校区则定位为“基础服务与育人实践区”,借鉴下沙校区“学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聚焦于“一站式”学生事务办理、新生入党启蒙与积极分子培养、心理健康辅导及基础生活服务保障,打造温馨、便捷的“师生之家”,成为下沙校区优质服务模式的“优化试验区”。

(二)虚实结合,搭建智慧协同运行平台

以信息技术为引擎,将“今日校园”“幸福金院”线上服务平台升级为双校区共享的“智慧党群”统一入口,打通时空与信息隔阂。在“实体”层面,建立工作人员跨校区轮岗与交流学习机制,将下沙校区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快速复制到新校区。同时,推动两校区大型场馆、设备的线上预约共享。在“虚拟”层面,重点推进跨校区协同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党费缴纳、活动报名等基础功能通办,同时着力打通线上线下服务环节,推动电子签章、线上审批等功能的落地应用,切实减少师生跨校区奔波。进一步推动下沙校区“红色思政专架”(3000 余册纸质书籍)、“思政党建数据库”(5个专业数据库)等优质数字资源向新校区全面开放,并通过线上直播、虚拟展馆等形式,使品牌活动能够覆盖双校区,实现文化资源的实时共享与异地同频。

(三)精准服务,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

进一步推动服务模式从“我们提供什么”向“师生需要什么”转变,实现服务的精准滴灌。将下沙校区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应用于双校区,精准绘制两校区的“师生服务需求图谱”。基于师生实际需求进行服务内容的精准投放与特色创新,下沙校区继续做强“职业能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等优势项目;绍兴校区则重点孵化“学长学姐导航”“适应性心理团辅”“基础技能培训营”等,并进一步探索地方、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服务。持续推行服务项目“品牌化”与“团队化”,鼓励师生跨校区组建项目团队,将下沙校区 8 个二级学院特色项目的成功模式,结合新校区特点进行创新移植,形成双校区联动的品牌项目群。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高校双校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对于学校而言,必须立足于其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的高起点,摒弃简单的复制粘贴思维,通过“一体两翼”的顶层设计实现战略引领,通过“虚实结合”的技术赋能打破资源壁垒,通过“精准服务”的理念创新满足多元需求。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实现双校区党群工作从物理空间的“简单相加”到功能效益的“化学相融”,最终让“服务超 40 万人次”的优质体验在双校区得到延续和升华。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育人要求的提高,双校区党群服务中心应朝着更加智慧化、人性化和品牌化的方向持续演进。它不仅是一个办事的窗口,更应成为一个集思想引领、文化交流、成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最终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4ZX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遂(1992.9-),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