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造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典范

作者

满振锋 杨瑞

滕州市荆泉学校 山东省滕州市 277599

九年一贯制是义务教育阶段统筹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体现教育连续性和统一性的一种重要学制模式。国家高度重视一贯制办学。2021 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九年一贯制学校担负着重要的特殊使命。

于2021 年8 月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是一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基于国家“一贯制”学校政策要求及自身发展实际,反复论证后,我提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破解学段割裂,整合教育资源,树立区域优质教育新标杆,打造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典范。

针对地处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差、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师资队伍亟需融合与提升、教育设施受限等新校建设的各种严峻挑战,我带领全体教师凝心聚力、直面问题,坚持高点定位、守正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在校生建校第一年不足600 人,今天已达到3500 人;办学品质日益提升,学校也由创立之初的默默无闻,今天在教育教学质量考评、教师教学述评改革、学校特色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中国教育报》刊载了我校教师教学述评改革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聚焦“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科学发展”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方案:以“局管干部分包级部”为制度基石,以“小初衔接”为改革基点,以“教师发展”为持续动能。

一、一体化管理:局管干部分包级部,打造管理新体制荆泉学校打破传统的小学、初中分部管理模式,取消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设置,将学校九年培养一体化整体设计。学校的起始年级为一年级,出口年级为九年级,小学与初中完全融为一体。

在管理架构上,实行“校级—学段—年级”管理模式,年级对学段负责,学段对学校负责。同时,局管干部分包级部,每位局管干部负责一个或多个级部,深入级部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教育中。他们协助学校领导制定级部管理目标,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学生思想教育等活动,并对级部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这种管理模式使学校能够统一领导职能处室,统一规章制度、教育教学、财务管理和资源使用,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整体规划和高效配置,避免了学段衔接中的断层和重复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九年一贯制学校制度优势得以有效释放。

二、贯通式发展:小初通道无缝衔接,构建育人新生态

传统“六三”学制下,小学与初中在管理方式、教学节奏、评价标准上的断层,是导致学生适应不良、潜力难以延续的主要痛点。荆泉学校依托九年一贯的体制优势,系统构建衔接体系:

1.课程贯通,螺旋上升。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注重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逐渐引入一些具有初中特点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如语文的文言文阅读、英语的语法学习等,为初中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初中低年级阶段,适当安排复习巩固小学阶段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2.教研联动,无缝教研。建立“衔接段联合教研组”(如5-7 年级语文组、数学组),每月固定开展联合教研,聚焦“衔接点”内容处理、典型案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互鉴。初中教师定期下沉小学课堂观课、小学骨干教师参与初中备课已成常态。在一次联合教研中,初中语文老师惊讶于小学课堂对文本细读的深度,而小学老师则从初中课堂的思辨训练中获得启发,共同优化了六年级的“批判性阅读初探”单元设计。

3.育人协同,习惯养成。设计“荆泉成长护照”,涵盖1-9 年级,系统记录学生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关键表现和进阶目标。中高段(5 年级起)引入“学长导师制”,选拔优秀初中生担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小导师”,在习惯养成、活动组织、心理调适等方面提供朋辈引领。

4.情绪疏导,有效衔接。学校关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过渡期间的心理变化和适应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小升初的压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学科竞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初衔接从“陡坡”变为“缓坡”,学生适应性普遍增强,学习兴趣得以延续,核心素养发展更为连贯。

三、融合性培养:教师跨段协同发展,探索成长新路径

我始终坚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质运行,最终依赖于一支深刻理解贯通教育、具备跨学段教学视野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荆泉学校将教师发展置于战略核心,主要措施是:

1.视野贯通:推行“学段体验计划”。小学高段教师需在初中相关学科跟岗实践,初中教师则需深入小学课堂,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特点。同时,组织覆盖全学段的“贯通教育理念”专题培训、课标联合解读活动,打破教师的学段认知局限,培育“九年视野”。

2.能力进阶:构建“三级四阶”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新手--骨干-能手-名师)。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由各学科各领域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领衔,聚焦“衔接教学策略”“跨学段主题单元设计”“学生发展性评价”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度研修。大力推行跨学段联合教研活动,碰撞智慧,丰富实践经验。

3.流动激活:建立教师柔性流动机制。打破学段,立足九个年级,鼓励有潜质、有意愿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充分培训后,尝试向高学段(如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进行为期数年的教学循环,积累贯通经验。这种流动打破了身份固化,成为培养复合型骨干教师的重要途径。设立“跨学段教学成果奖”,大力表彰在衔接教育、课程贯通、联合教研中成效卓著的团队和个人。

教师从“段内专家”逐步向“贯通型教师”转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被有效激活,成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

从管理结构的深度重构,到育人路径的无缝焊接,再到教师力量的贯通培育,荆泉实践深刻印证: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真正力量在于“一贯”二字。唯有在纵向上彻底打通学段壁垒,在横向上有机整合教育资源,方能实现“1+1>2”的系统效应,让教育之泉持续润泽每一个生命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特长发展。

作者姓名:满振锋 杨瑞单位:省市:邮编:27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