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

作者

戴羽纯

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

引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小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经典课文中的人物品格到文学作品传递的情感态度,都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天然的素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割裂开来,要么忽视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要么采用生硬说教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导致德育效果不佳。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升,创新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语文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现状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程度不足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德育渗透”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将教学重点过度集中在识字、阅读、写作等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对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挖掘不深入。即便进行德育引导,也多是简单提及,未能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导致德育成为“附加任务”,难以融入教学全过程,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内心。

(二)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仍以“讲授式”为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道理,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情感共鸣。此外,德育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多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与课外实践、生活场景的结合,使得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

(三)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仍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评价缺乏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德育评价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科学、具体的量化指标,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同时,德育评价往往侧重于结果评价,忽视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注,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并给予指导,不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持续提升。

二、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需要转变为“教师引导”和“师生合作”的新模式。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德育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应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互动性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课文中的德育资源,自主面对道德挑战。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中深化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通过实践体验道德的价值,从而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融合性原则

德育教育模式创新需坚持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避免德育与语文教学“两张皮”。教师应将德育目标融入语文教学目标之中,在识字写字、阅读感悟、写作表达等教学环节中,自然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品质;在写作教学中,通过主题写作让学生表达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实现语文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的同步推进。

(三)生活化原则

道德的根植与体现皆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应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将课文中的道德原则与学生的日常情境、成长阶段需求相融合。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将抽象的道德道理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共鸣。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仅使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道德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用性和感染力,使得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

三、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路径

(一)挖掘课文德育元素,构建主题式德育教学模块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系统梳理教材内容,按照“爱国情怀”“诚信友善”“责任担当”“感恩奉献”等德育主题,构建主题式德育教学模块。在每个主题模块中,整合不同单元、不同年级的相关课文,形成系列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围绕“爱国情怀”主题,整合低年级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中年级讲述爱国人物事迹的课文、高年级抒发爱国情感的课文,通过连贯的主题教学,让学生逐步深化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打破传统“讲授式”德育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德育实效。一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创设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道德情境,激发情感共鸣;二是采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中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碰撞中深化道德认知;三是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课外实践,如开展“学习雷锋”主题朗诵会、“感恩父母”书信写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德育素养,实现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上,我们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全面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对道德现象的情感态度以及日常行为表现。评价方法上,我们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收集评价信息,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形式上,除了传统的书面评价,我们还引入成长档案袋、德育实践报告等创新形式,记录学生德育发展的全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德育成长轨迹。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能够为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以小学语文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融合不足、方法单一、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主体性、融合性、生活化原则,通过构建主题式教学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推动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德育实效,助力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兵 美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德 育 路 径 探 索 [J]. 教 育 科 学 论坛,2025,(25):74-76.

[2]葛望.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契机捕捉[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 版),2025,(09):24-26.

[3] 匡 婷 .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渗 透 德 育 的 途 径 [J]. 江 西 教育,2025,(3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