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陈云霞
河北邢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邢东新区)行政审批局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1
新时代背景下,基层政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基石,其绩效评估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工绩效评价体系”,而现实实践中仍存在“重材料轻实效”“群众参与度低”等痛点。现有研究多聚焦指标设计(如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绩效中的应用),但缺乏对基层特殊性的适配性探索,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一、基层政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
基层政工工作是党的建设基石,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政治引领、组织凝聚、服务群众与治理赋能四大维度。从政策导向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需通过强化政治功能确保基层工作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向同行。在组织建设层面,基层政工工作通过规范党内生活、优化组织设置,显著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服务群众与治理效能方面,基层政工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才培养与队伍优化层面,基层政工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的重要途径。基层政工工作还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干部晋升、经费拨付挂钩,倒逼政工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形成“指标-方法-技术-制度”四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层政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既是政治引领的“压舱石”,也是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更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引擎”。
二、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现状与问题
2.1 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现状分析
当前,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在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中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体系化不足与执行偏差并存的问题。河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推选》则强调案例的原创性与实效性,政策导向逐步从“材料考核”转向“结果导向”。实践中,评估方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推动政工评估与时代特征融合,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样本”。然而,部分地区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如基层政工评估中“代替论”(以经济指标替代思想工作)与“无用论”(认为政工与实际脱节)观念盛行,导致评估指标与群众需求脱节,部分老年群体参与度不足。
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成为评估优化的关键抓手。复兴区行政审批局通过“信用容缺后补”“帮办代办上门办”等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干部晋升、经费拨付挂钩;东方苑社区利用“政工绩效云平台”实时采集舆情数据,构建“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实现动态监控。但技术落地仍面临挑战,如部分地区数字化平台功能单一,仅停留于材料提交层面,缺乏数据分析与反馈功能,导致评估结果应用受限。
总体来看,基层政工评估正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转型,但需破解三大矛盾:一是政策要求与执行偏差的矛盾,如部分地区仍以年终考核为主,缺乏日常跟踪;二是创新形式与实效性的矛盾,如部分案例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问题解决;三是技术赋能与基层能力的矛盾,如数字化工具在老年群体中的覆盖率不足。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监督,完善“指标-方法-技术-制度”四位一体体系,推动评估从“考核工具”向“治理抓手”升级。
2.2 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问题
当前评估体系存在指标设计政治性与科学性失衡的问题。部分地区过度强调“政治正确”导向,导致指标泛化(如“思想引领成效”仅以活动次数衡量),而忽视群众满意度、舆情应对效率等软性指标。例如,河北省基层思政创新案例推选中,部分案例因缺乏量化数据支撑而流于形式,未能真实反映政工工作对基层治理的实际贡献,形成“材料漂亮但实效不足”的悖论。
评估方法呈现静态化与单一化倾向,动态跟踪机制缺失。多数地区仍以年终考核为主,缺乏季度评估与实时预警(如复兴区“红黄绿”预警机制虽创新,但推广范围有限)。此外,360 度评估法中群众参与度不足,老年群体因技术障碍被边缘化,导致评估结果片面。天津市通过 AI 数字人对话等创新形式提升参与感,但此类技术赋能尚未普及,加剧了区域评估水平的不平衡。
结果应用与激励约束机制脱节现象突出。考核结果多用于“档案填充”,与干部晋升、经费拨付挂钩力度弱。例如,兴平市《政务公开绩效评估通知》虽明确评估要求,但未建立结果反馈与整改闭环机制,导致基层对评估“重应付轻改进”。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代替论”观念,以经济指标替代政工评估,进一步弱化了绩效评估对工作优化的导向作用。
三、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体系构建需以政治导向为核心,贯穿“思想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三大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要求,将“落实中央精神时效性”“理论学习覆盖率”等政治建设指标作为首要维度,占比不低于 40% 。同时,结合基层实际,增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等特色指标,确保评估框架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贴合地域特征。例如,民族地区可设置“双语宣讲频次”“宗教事务协调成效”等量化标准,强化政治性与适用性的统一。
指标体系设计需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一级指标沿袭“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维框架,二级指标则细化至可量化层级。如思想建设维度下,设“宣传活动参与率”(目标值 ⩾85 % )、“群众思想动态调研频次”(季度 ⩾2 次)、“舆情负面信息处置时效”( ⩽24 小时)等子项。权重分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专家打分与基层调研结合,确保政治建设类指标占比 40% 、思想建设类 30% 、其余维度各 10% ,避免主观性导致的指标失衡。
评估方法与流程强调动态化与数字化。构建“季度评估 + 年度总评”双循环机制,季度评估侧重过程监控(如活动开展频次、群众反馈数据),年度总评侧重结果验证(如目标达成度、典型案例培育)。引入“360 度评估 + 大数据分析”双工具,群众满意度通过线上问卷(占比 30% )与实地走访(占比 20% )结合采集,舆情数据则依托“政工绩效云平台”实时抓取网络关键词频次、情感倾向值。例如,东方苑社区通过 APP 实现“党员报到打卡”“群众即时评分”,数据自动汇总至云平台生成动态雷达图,直观呈现优势与短板。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基层政工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形成了“政治导向-科学量化-动态适配”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构建了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五维一级指标的评估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 360度评估法实现了指标权重科学分配与多方参与监督。体系构建为基层政工评估提供了可复制的工具包。受限于区域样本与时间跨度,体系在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的适配性仍需验证;部分老年群体参与度低、指标量化难度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技术赋能层面,AI 舆情分析、预测模型等高端技术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展望未来,一是深化跨区域比较研究,完善评估体系的普适性;二是探索 AI 技术在舆情预测、指标优化中的应用,构建“智能评估+人工校验”双模式;三是推动评估结果与干部选拔、经费分配强关联,强化激励约束效能。最终目标是将基层政工绩效评估从“考核工具”升级为“治理引擎”,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向丽芳.新形势下工会政工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17).
[2]陈琳.现阶段企业工会政工工作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国际公关.2019,(10).
[3]邝牟.新形势下工会政工工作的提高策略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9,(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