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流化”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梁雯欣

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099

引言:2014 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战略层面要求了媒体融合不仅是主流媒体机构适应技术浪潮的行业发展途径,更重要是重塑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权和影响力,以凝聚社会共识、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为响应时代要求,截至 2025 年,我国已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融媒体全覆盖体系,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 2843 个、地市级中心超过 200 家,从覆盖规模上体现出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

然而也需注意到,伴随媒介技术成长起来的自媒体与商业网站在硬件支撑与用户基础上已不逊于主流媒体,甚至更具“原生”新媒体属性。在此背景下回望《指导意见》,其关于重塑主流媒体主导权的要求显得极具前瞻性。

一、主流媒体“主流化”的表现

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不能仅以规模或数量衡量,而应基于政治权威性、社会影响力、价值引导力与受众结构等多重维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四力”为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分析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流化”的具体表现:

(一)传播力主流化

传播力主要指新闻媒体将新闻信息高效传递扩散的能力,确保信息“传得广、传得远”。想要主流媒体传播力主流化,就要在传播渠道、技术赋能上发力,以实现主流思想的全渠道覆盖。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变身为“媒介平台”就是为了实现传播力的加码。如《人民日报》本身是一份纸媒,但如今不仅形成了两位一端一网的格局,且在抖音、小红书、B 站的成绩也十分突出,截至2025 年 8 月,全媒体用户覆盖总量已突破 15 亿人次,成为真正的媒体“顶流”。

(二)引导力主流化

引导力是指引领舆论走向,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主要是解决“传得准”的问题。因此主流媒体引导力的主流化主要是看对议题的把控上是否能达到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丰富性和碎片化同时加剧,主流媒体需根据自己设置的议程或议题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引导他们朝着设定方向去认识和理解新闻。例如 2021 年亚洲象北迁事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包括慢直播和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及人民网也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并发布了《给人类的一封信》这样的创意内容,以“象”为媒,用温情叙事替代说教,实现了有效的价值引导。

(三)影响力主流化

影响力是指新闻内容触动受众并引发态度或行为改变的能力,强调“传得响、入人心”。主流媒体影响力主流化主要表现在其个体渗透度、内容深度上是否媒介领先,这主要靠对受众的信息获取、主观判断、态度秉持的影响来实现。2024 下半年的第七次全国网民年度调查显示,网民对各渠道获取新闻资讯的信任程度调查中,“电视广播媒体客户端及网站”的信任比例稳居首位,商业渠道下降 9.6% 。网民对新闻的深度性、专业性需求提升,愈发看重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真材实料”的内容。同时,网民对新闻评论的价值标准注重基本面,强调事实准确与务实观点。这正是主流媒体维持影响力、持续“圈粉”与“锁粉”的关键。

二、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也经历着变革的阵痛,想要在新时期保证“主流”,也受到来自渠道、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考验。

(一)新媒体分散传播渠道

主流媒体传统上依赖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而融媒体时代已成为传统与新媒体共存的阶段。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10 月,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去重活跃用户规模达 10.71 亿,渗透率达 85.7% 。另据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4.4% 的网络新闻用户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新闻。这表明,用户渠道偏好明显转向新媒体,对主流媒体传播力构成严峻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冲击主流形态

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和表达意见信息的平台拓宽,多元的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表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观。从网民的话语表达上,呈现出了话语结构多元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分析其意见信息的属性,能看到情绪信息强烈,反权威心理浓厚。这展现出来的即是对主流媒体“理性的”“严谨的”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利于主流媒体引导力的主流化构建。

(三)市场经济考验公共形象

融媒体时代,信息数量繁荣,在技术的推进下,速度和质量并未并行,碎片化的内容以及“流量为王”成为了当前的主流。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诸多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被市场经济追赶后的乱象,经历了“标题党”“反转新闻”等乱象后,公众似乎也越来越接受一个需要“让新闻飞一会”的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而这都极大地损伤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作为主流化过程的根基,丧失了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也无从谈及影响力的主流化。

三、主流媒体“主流化”的对策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在推进“主流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价值认同与经济压力三个方面。

(一)梯队式技术升级,把握融媒

主流媒体想要实现传播力的主流化,关键在于以智能技术重构生产流程。目前能够深入把握融媒技术升级的以国家队级别主流媒体为主,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新闻线索热点发现系统,通过全网数据分析热点传播路径、网民观点,辅助选题决策,央视 AI 云剪辑平台、新华社 AI 合成主播等都有效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和生产形式。想要主流媒体传播力的全面升级,需要先进带动后进,逐步提高和建设省市及地方主流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设。

(二)破圈融入,打通价值空间

主流媒体实现引导力“主流化”的关键突破点在于“破圈融入”,通过内容创新和叙事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将主流价值渗透至多元社会圈层的目标。从当前融媒体用户的画像看,年轻群体占比较大,同时短视频及社交媒体是用户使用的主力。主流媒体必须适应群体的应用特性及媒介属性调整传播的战略,如央视新闻入驻 B 站,用颜文字跟网友“卖萌”回复,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四位总台知名主持人组成“央视 Boys”,一改严肃高大上的主流媒体主持人形象,成为总台一大 IP。可以说,唯有将主流价值转化为圈层内部“文化密码”,才能实现从“被动破圈”到“主动融圈”的质变,最终在多元分化中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三)专业精神,把握公共价值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强化专业精神把握公共价值,以提升影响力与公信力。主流媒体的专业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生产的严谨性上,必须回归新闻本位,坚守新闻“真实性”生命,破解“流量追赶”迷思,回归“内容为王”。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更需贯公共议题的深度参与,转变媒体身份,从信息的传送者转向意见的引导者和内容的把关人,拥抱新媒体并不是脱胎将自己变成新媒体,而是调整新媒体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信力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唯有将专业精神内化为“求真之志、向善之心、公共之责”,主流媒体才能在价值多元时代成为公共生活的“压舱石”。

结语: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新旧媒介从冲突走向融合,主流媒体要实现真正的“主流化”,必须主动贴近新媒体生态,以技术为支撑、以融媒逻辑为重塑依据,在不断自我完善与媒体环境净化的双重努力下,巩固专业性与权威性,最终实现主流媒体真正引领舆论、服务社会的使命。

作者简介:梁雯欣,女,汉族,吉林通化人,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新闻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