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郑学青

广西消防救援总队河池市凤山县消防救援大队 广西河池 547600

引言

作战训练作为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实战水平的核心环节,其安全性关系到训练质量和人员生命安全。然而,当前消防训练过程中仍存在管理不规范、安全意识不足、装备保障滞后等问题,影响了训练的系统性与有效性。深入研究作战训练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不仅有助于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也对构建高效、科学、安全的消防救援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安全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在日常训练中,部分消防队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训练过程潜在风险的清晰认知。一些基层单位在训练中仍存在“重实战、轻安全”的思想倾向,过度追求训练强度而忽视安全保护措施的落实,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据国家应急管理部 2023 年通报的数据,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在各类训练中共发生训练伤事件 276 起,受伤人员达到 384 人,其中有 32 起为严重事故,反映出整体安全意识仍有待加强[1]。此外,新入职队员在接受基础培训时对风险辨识、个体防护、现场急救等安全知识掌握不够,在实际训练中易出现操作失误甚至违规行为,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2 训练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足

训练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训练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当前部分消防单位在制定训练制度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制度内容笼统,缺少与具体训练科目、场地、装备等相匹配的细化条款,难以对复杂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管控。同时,即使存在相应规章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常因指挥人员重任务轻管理、现场督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落实不到位。一项针对全国 20 个省市消防队伍的调查研究显示,受访单位中有超过 41% 的训练项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折扣”现象,尤其是在紧急拉练、夜间演练等非例行训练中,安全管理往往被忽略,增加了训练风险[2]。

1.3 装备老化或不适配,存在安全隐患

装备器材作为消防训练中的重要保障,其安全性直接影响训练环境的风险水平。目前部分基层消防站点的训练装备仍使用多年未更换的旧型号器材,设备磨损严重,防护性能下降。例如,在高空绳索训练中,某些单位使用的安全带、挂钩、绳索存在超过使用年限的情况,一旦发生断裂极易造成高处坠落事故。根据 2024 年《全国消防装备安全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约有 23% 的中小城市消防队伍存在装备维护不到位的问题,甚至部分单位的装备仍沿用 10 年以上老旧型号[3]。

1.4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突发情况应对不力

训练中突发事故的不可预见性要求消防队伍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但现实中部分单位对此准备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事故应急预案。训练现场一旦发生意外,往往因为应急流程不清、职责不明、救援手段缺乏而导致事态扩大。例如在 2023 年某地进行室内模拟火灾演练时,因烟雾释放过量导致数名队员呼吸困难,而当时未设专人负责通风与急救,延误了处置时机,造成两人吸入性损伤。类似案例暴露出部分单位在训练过程中缺乏风险预判能力、事故响应机制和医疗救助配备。

2 提高消防救援作战训练安全的对策分析

2.1 铸魂筑基,让安全融入血脉

提升消防救援训练安全的根本在于筑牢思想防线,将安全理念真正融入指战员的认知深处与日常行为之中。安全文化不是简单的宣传标语,而应成为影响行为决策、训练操作的内在驱动力。当前,部分单位在安全教育中仍停留在“文件传达”“口头讲解”层面,缺乏感染力和实际效果,难以引发思想共鸣。应通过更加生动、贴近实战的方式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活动,例如剖析近年来典型训练事故的案例、组织沉浸式模拟伤害体验课、开展岗位风险辨识与防控研讨等,让每一名指战员都能“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亲口表达”。把“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从口号转化为日常训练中的本能反应,把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培育为内心的警觉系统。

2.2 铁规生威,让制度长出牙齿

推动消防训练安全管理向规范化、刚性化迈进,必须依托科学、系统、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训练管理制度,但因执行力薄弱、责任模糊、监督缺位,导致制度成为“摆设”,安全保障形同虚设。真正有效的制度应覆盖训练准备、实施、评估、复盘等全流程,并将其落细到每一项任务、每一类岗位。明确训练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与作业安全分析、岗位安全分析,制定专属的风险预案和处置流程;训练过程中安全员须全程监护,配备统一、醒目的安全标识,并享有“叫停权”,一旦发现危险行为可立即中止训练;同时建立督察机制,设专人定期巡查训练现场,对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并落实问责机制,形成严肃认真的训练氛围[4]。

2.3 利器善事,让装备坚实可靠

训练装备作为作战训练安全的物质基础,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训练安全的底线与上限。然而现实中,许多基层单位装备更新不及时、管理机制滞后,严重影响训练质量和人员安全。提升装备保障能力,首要任务是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淘汰超期服役、技术落后、不适配当前训练需求的装备,特别是涉及高强度模拟操作的梯具、防护服、绳索、通信器材等高风险设备。建立统一的装备信息管理平台,对所有训练器材实施“编号管理、状态追踪、寿命管控”,确保每件装备都有明确的保养记录与责任人。

2.4 真火实训,让应急成为本能

训练现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必须将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作为训练的核心内容常态化推进。现实中,许多训练事故并非因任务本身危险性过高,而是由于应急反应迟缓、处置流程混乱所致。因此,应将“真火实训、突发导入、快速反应”作为应急训练的核心理念,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模拟演练,涵盖人员受伤、设备失控、环境变异、高温中暑等高频突发场景。强调“无脚本、随机导入”的训练方式,打破事先通知、按部就班的演练模式,强化队员的应变能力与心理适应性。在训练中穿插急救技能实操,如心肺复苏、创伤止血、骨折固定、担架搬运等,提升队员的应急救护能力,避免“训练中看着出事、现场却束手无策”的窘境。

结语

总之,通过对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中安全问题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本文明确了提升训练安全对于保障队伍战斗力、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适应复杂灾情的重要意义,识别了当前存在的意识薄弱、制度缺失、装备滞后、应急能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装备保障、强化应急演练等改进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帅帅,张宽.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管控评价体系研究[J].今日消防,2024,9(05):139-141.

[2]王羽芊.新形势下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研究[J].今日消防,2024,9(08):142-144.

[3]田茂刚.消防救援队伍标准化作战训练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17):83-85.

[4]陈前雨.新时期消防作战训练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湖北应急管理,2025,(1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