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设计探讨
陈卫红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引言
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分支,其学习需以直观感知、逻辑推理等认知能力为基础。然而,当前部分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一刀切”问题,忽视学生认知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而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既能契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又能引导教学更具针对性。因此,探索相关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几何认知水平概述
第一层次为“直观感知水平”,对应初中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观察识别基本图形,能描述图形的直观特征,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理解依赖具象经验,难以脱离实物或图像进行抽象思考。
第二层次为“操作验证水平”,多出现于七、八年级过渡阶段。学生能通过画图、测量、折叠等操作探究图形性质,并归纳简单规律,但结论的得出依赖实践体验,缺乏逻辑层面的严谨论证。
第三层次为“初步推理水平”,集中在八年级下册至九年级。学生开始运用定义、公理进行简单逻辑表达,能理解“条件—结论”的推理链条,但推理过程仍需依赖直观操作辅助,复杂逻辑的连贯性较弱。
二、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
(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初中阶段学生几何认知处于从“直观形象”向“逻辑推理”过渡的关键期(如从“识别图形”到“证明性质”)。基于认知水平设计目标,能避免目标过高(如要求刚接触几何的学生直接证明定理)或过低(如让已掌握推理的学生重复画图),使教学节奏与学生认知节奏匹配,减少学习挫败感。
(二)提升几何教学针对性
传统教学目标常以教材进度为核心,忽视个体差异。而基于认知水平的目标设计,能针对不同认知层次学生设定“基础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例如对几何认知较弱的学生,目标可设定为“能识别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特征”;对认知较强的学生,目标可扩展为“能通过推理验证平行四边形性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三)助力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几何认知直接相关。基于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能分阶段渗透素养培养:在认知初级阶段,通过“观察图形、描述特征”培养直观想象;在认知高级阶段,通过“规范证明、自主推理”培养逻辑推理,使素养培养更具可操作性。
三、初中几何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标设定脱离学生认知实际
部分教师以“考纲要求”替代“学生认知”,导致目标超出学生能力范围。例如在“圆的性质”教学中,直接将目标设定为“能证明圆的切线判定定理”,但多数学生此时仍处于“认识切线特征”的认知阶段,难以理解抽象证明,最终只能机械记忆,违背认知规律。
(二)忽视认知层次差异,目标缺乏层次性
班级内学生几何认知水平存在天然差异:部分学生能快速从“图形观察”过渡到“逻辑表达”,部分学生需反复直观操作才能理解。但当前教学目标多为统一要求,例如“全等三角形”教学中,要求所有学生“能独立完成全等证明题”,忽视认知较弱学生对“全等条件直观感知”的需求,导致这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三)目标与教学活动脱节,缺乏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需与课堂活动联动,但部分目标设计模糊,未结合认知水平细化。例如“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中,目标仅设定为“掌握立体图形展开规律”,未考虑学生需先通过“动手折叠”建立空间认知——若直接进入“规律总结”,认知基础薄弱的学生将难以跟进,目标沦为形式。
四、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先诊后设:以认知诊断锚定教学起点
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始于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精准把握。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需通过“前置诊断任务”系统评估学生的几何认知基础,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直观认知维度:通过“图形识别与特征描述”类任务(如“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数量及特征”),判断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与表象构建能力;操作认知维度:借助“工具使用与实践操作”类任务(如“用尺规完成已知角的平分线作图,并说明操作步骤”),评估学生对几何基本操作的熟练度与规范性;推理认知维度:通过“简单逻辑表达”类任务(如“结合图形说明‘对顶角相等’的理由,无需严格证明”),判断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转化能力。
以“三角形”单元教学为例,可设计三级诊断题: ① 画出锐角三角形并标注顶点、边、角(直观认知); ② 用刻度尺测量三角形三边长度,记录“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操作认知); ③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三角形三个内角拼起来是一个平角”(推理认知)。根据诊断结果,将学生划分为“直观感知型”“操作过渡型”“初步推理型”三类,为后续分层目标设计提供精准依据。
(二)关联教学活动:用适配性活动承载目标落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需依托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需与认知层次深度绑定,避免“目标与活动脱节”。
针对“直观感知型”学生:以“具象化观察”为核心,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通过展示蝴蝶翅膀、剪纸图案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沿某条直线折叠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现象,在直观体验中达成“识别轴对称图形”的目标;针对“操作过渡型”学生:以“动手实践”为核心,例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自主尝试“哪些组合能拼成三角形”,通过记录“能拼成”与“不能拼成”的情况,归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在操作中实现“验证与归纳”目标;针对“初步推理型”学生:以“逻辑训练”为核心,例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中,先通过折叠操作让学生发现“两底角相等”,再引导其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释这一现象,逐步从“操作感知”过渡到“规范说理”,达成“逻辑表达”目标。
(三)开展动态调整:通过过程评价实现目标优化
学生的几何认知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建立“过程性评价—目标调整”的联动机制,避免教学目标固化。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如“直观感知型”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作业反馈(如“操作过渡型”学生能否独立完成简单归纳),实时判断目标适配性;若“直观感知型”学生在操作任务中表现出较强的规律归纳能力,可将其目标升级为“操作过渡型”,增加“用语言描述发现”的要求;若“初步推理型”学生在证明中出现逻辑断层(如论据不充分),可暂时降低目标难度,先强化“分步说理”训练(如“先说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说明‘对应边相等’”),待基础巩固后再推进。这种动态调整能确保教学目标始终与学生认知节奏同步,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目标,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路径。教师需通过认知诊断把握起点,关联活动确保落地,动态调整适配变化。这一过程虽需更多课前准备,但能让几何教学更贴合学生需求,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在几何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敏.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初中几何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3(15):32-34.
[2]李伟.初中数学几何认知层次与教学目标适配性探讨[J].中学数学教 学参考,2024(08):19-21.
[3]陈静.分层目标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4(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