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高中语文必下第八单元为例

作者

陈艳婷

惠东县惠东荣超中学 516300

摘要:为解决高中语文学科单篇与单元群文学习之间的抉择难题以及教学考分离的教育痛点,本文尝试以温儒敏教授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四集》为指导,以其中的《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一文为具体的准则,探讨如何构建单元潜在知识体系,打破单篇与单元之间的界限,做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从而达到教学考一体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单篇与单元、核心素养、知识体系、教学考一体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当下语文教学一大痛点为“教学考分离”。高一高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单篇课文,虽然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人文主题,但也形同虚设,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单篇内容涉及到那些知识点我们就教那些知识点。所以往往会给学生一个固有的印象,语文课上的内容过于零散、于考试作用不大。因而学生不愿花费太多精力学习语文,这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成效不大。

这当然有多客观的因素,如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不熟悉、学校生源层次较差、所在地区资讯落后等,这些都导致了教学模式转型的困难。但我们不能因为转型前的阵痛而放弃改变,一旦放弃,相比处于教学前沿的地方,我们更是望尘莫及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差距会进一步被放大,所以,我们亟需改变。

那如何改变?温儒敏教授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四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回答中小学生统编版教材使用的十个问题》一文中,温儒敏教授如是说“教学实施中不去追求体系化,但还是要有体系的”。所以,作文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发掘新版教材中潜在的知识体系。当然,梳理教材中的潜在知识体系并不等于回归以往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梳理这一个过程,让教师有一个大局观,明白各阶段的任务,让语文课变得言之有物,趋向教学考结合。

在温儒敏教授的《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一文中,对于如何梳理潜在的知识体系做出详细的指导。首先,教师要熟悉《语文课程标准》,掌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白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前提。否则只会重蹈覆辙。其次,我们要借助《教师用书》总表、单元导语、每一课的学习提示、单元的学习任务来梳理单元的知识体系。最后是综合性任务、写作、名著导读等需要相应学习方法的提示。

这清晰明了的指导实在是让我醍醐灌顶。在接触到部编版教材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单篇与单元学习的关系,似乎单篇学习和单元学习颇有些水火不容的意味,特别是相对于我们这种生源层次较低的学校来说,单元教学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此我们迟迟没有开展相应的课堂实践。而温儒敏教授的指导,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单篇和单元学习其实并不冲突,究竟采用单篇学习还是单元学习,我认为要根据知识体系来决定,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决定。只要是能完成单元的人文主题任务以及知识体系任务的,都是好的教学设计。不应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改变而改变。

下面,我将会以必修下册的第八单元为例,探究该如何平衡单篇与单元学习。之所以选择这个单元,是因为相对于生源层次较低的本校来说,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重难点,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字词,但收效甚微,学生不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文言文的成绩提升也是微乎其微,所以想借此探寻更好的教学模式。

首先,借助《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梳理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方面的任务。语言运用与构建方面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本单元的课文虽然题材多样,但以说理为主,所以我们要借助本单元的篇目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既然单元课文以说理为主,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说理的艺术,并进行相应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古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敢于担当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要结合课本的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来详细梳理下,每篇文章在此单元中地位,被赋予的任务。

本单元的课文为两两一组,第一组课文为《谏太宗十思疏》及《答司马谏议书》,其中《答司马谏议书》为自读课文。这组课文的学习提示有三个重要的任务,一为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二为探讨“创业与守成”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三为学会联系成语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其中任务一与单元学习任务二中的第3点是一脉相承的,任务三与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1点也是可以融合的。所以,我们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可以做一个整合。《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可以采用单篇教学,重点完成核心素养任务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以及审美鉴赏任务,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论证思路及论证手法,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的艺术特色。《答司马谏议疏》以及拓展阅读《与王介甫书》可以采用“1+x”的阅读模式,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带领着学生完成“创业与守城”任务的探讨、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

而第二组课文《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其中《六国论》为自读课文。这组课文的学习提示同样有三个任务,一为结合背景、梳理作者观点以及论证思路,探讨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二为感受不同文体特色;三为梳理古今异义。其中任务一与单元任务二的第1点可以作一个整合。其重点还是在完成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可以说是对第一组文章的一个补充,强调文章在论点明确、思路清晰的基础上,还要有现实的针对性,这可以说是说理艺术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这组文章可以采用比较异同的方式来展开,引领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风格以及他们各自的现实针对性。

至于语言构建的任务我认为实在不用重蹈旧模式,部编版教材的文言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字词的理解难度,课下注释非常详细,需要我们老师补充的实在不多,所以语言构建的任务大可放手让学生完成,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引领指导以及查缺补漏。以任务的形式引领学生完成梳理,以分享、答疑、检测等形式来巩固。我相信这要比老师站在课堂上逐一讲解来得有效。

最后是完成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任务,我觉得这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的任务来完成。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任务有以下几个:一为“责任与担当”研讨会;二为文学短评,当然主要是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三为议论文的写作。我认为三个任务可以结合具体的学情来灵活处理。如“责任与担当”的研讨会,如果没有时间,可以以素材整理的形式来完成;文学短评其实可以结合论述文的论证特点一题来完成;重点应该放在议论文的写作上,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侧重于辩证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但也不可限制太过,否则就会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单篇和单元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单篇是为了帮助我们完成单元的学习任务,无论采用的是单篇学习还是群文学习的方式,我们都有应有大局观,梳理潜在的知识体系,始终清楚每一篇文章在该单元中的地位、任务,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拘泥于形式,认为单篇教学就是落后,大单元教学就是符合新教材的形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既不会让课堂缺少干货,也不会脱离课本,导致教学考分离,真正做到以核心素养为本、以课本为本、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3]教育组织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