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倪永镖
浙江中装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引言
建筑施工作为一项复杂且系统性极强的工程活动,涉及海量建筑材料,其质量状况直接关乎项目整体质量以及后期使用成效。然而,材料质量问题始终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风险根源。不合格的材料不仅会引发工程质量瑕疵,还可能滋生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导致工程返工,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材料质量管控与检测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已成为当下建筑施工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鉴于此,本文将融合现有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多种材料质量管控与检测策略,旨在为提升建筑施工质量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法,进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 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性、经济性、可持续性和技术性。适应性指材料应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负荷及使用功能进行选择。例如,在寒冷地区,选择具备良好抗冻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而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则需选择透水性好的材料,以保证道路的排水性能。经济性强调材料的成本效益比。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的购买价格,还需计算运输成本、施工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以水泥路面为例,虽然初期投资较高,但其耐用性和维护周期长,长期来看可以减少维护费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是更具经济性的选择。可持续性原则要求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使用再生材料或低碳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如采用再生沥青混合料,不仅节约了新材料的使用,还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
2 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方法
2.1 合理的项目规划与材料预算方法
合理的项目规划与材料预算方法是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的重要基础。科学的项目规划能够有效避免材料浪费和资源错配,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道路工程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材料使用方案。材料预算方法需要结合工程量清单和市场价格进行精确计算。采用动态预算模式,根据工程进度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材料使用的全程跟踪和实时监控,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材料采购环节,应建立健全的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通过集中采购和长期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保证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制定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也是项目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施工进度和材料特性,合理安排库存量,既要避免材料短缺影响施工进度,又要防止过量库存占用资金和空间。通过优化库存结构,提高材料周转率,可以显著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建立科学的材料选型与评估机制
构建科学的材料选型体系,需转变以材料“属性标签”为主导的传统思维方式,将施工需求作为评价入口,优先提取建筑物功能区的负载状态、气候环境、湿热参数与运维周期等要素。设计阶段应设置材料性能与使用场景对标表单,将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热工参数、耐腐蚀等级等指标转化为可量化项,对比材料数据库中的性能样本,快速剔除不匹配选项,形成初筛,在此基础上,应引导设计单位与施工方协同创建项目级材料适配性数据模型。调取历史项目数据并叠加建筑物参数,借助 BIM 模型构建三维空间中的材料分布图谱,再由 AI 模型依据既定算法输出最优适配路径。此过程需设定动态反馈模块,输入模拟荷载测试、运维预估值、维护频次等参数,对不同选材方案进行动态修正与二次选优。此外,应设置交叉验证流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依据施工实际进行人工评审,形成评估结果与算法建议的匹配度报告,供材料采购与施工技术方案参考同时,在材料样本实验测试阶段,应引入多场景复合环境模拟系统,在冷热变换、高湿腐蚀、紫外辐照等条件下验证材料的极限响应表现,使选材依据具备环境适应的真实参照基础。将选型工作纳入全过程设计控制体系,并设定动态监督节点,协助决策过程持续回溯与调整,是实现材料与工程结构高度耦合的基础保障。
2.3 材料特性的质量控制
在城市建设道路建设中,建材的特性对工程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构筑依托于建材特性的质量监管计划极具必要性。首要任务是掌握各类建材的物理、化学以及机械性质,这对品质保障至关重要。以沥青混合料为例,其包括抗压、抗拉以及耐疲劳等关键指数,这些都直接决定了道路的持久性与使用年限。通过对建材属性的严格审查,能够保证选用的建材达到设计规范,减少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质量控制策略的实施,需在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监控。在建材采购阶段,必须挑选那些持有合格证明和规范生产流程的供应商,以保障建材的品质。对每批次的建材进行抽样检查,可以有效预防次品建材的投入使用。比如,对水泥的粒度、强度等级进行严格测试,保证其能够满足道路工程的技术规范。在施工阶段,建材特性的匹配使用同样重要。依据不同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建材。
2.4 优化施工现场的技术流程与管理手段
在实际施工现场,将材料技术纳入数字化管理流程,需以信息流动的清晰性与追溯性的强化为首要目标。为此,应在材料入场环节引入射频识别(RFID)芯片绑定机制,每一批次、每一类材料在运输装载、现场入库、分发转运、节点应用等阶段均进行电子标识,实时记录材料的物理状态与空间位置。施工现场需设立“材料信息采集中枢”,实现入库数据、施工节点数据与质量检测数据的联通,并设置预警阈值,当材料状态偏离预设参数时,系统自动标注风险点供技术人员复核。在日常施工操作中,配备移动终端至每一个施工班组,使施工人员可随时调取材料参数、节点图纸、操作规程与施工顺序,并在作业完成后通过移动设备上传施工照片、日志、位置信息及问题反馈,构成完整的“施工-记录-反馈”闭环。这些数据可被实时上传至项目管理平台,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调度管理、质量审核与进度监控。
2.5 先进材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与应用
引入先进的材料管理信息系统可显著提升市政道路施工材料的管理效率。该系统能实现材料采购、存储、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提供实时库存监控、智能预警和数据分析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优化材料调配,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系统的追踪功能有助于提升材料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的准确性,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结束语
在综合论述了现代建筑施工关键材料选择及应用后,不难看出材料选择不但关系到建筑质量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效率、成本和环保等诸多方面。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型材料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会不断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向前发展。但如何从多种材料中进行最优选择,实现高效、环保施工仍然是一道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创新助力建筑施工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7):115-117.
[2]高钟丽.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J].住宅与房地产,2021(16):141-142.
[3]王志辉.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监督管理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1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