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分析

作者

贺圣文

山东云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本论文聚焦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工程,全面梳理其在安全及质量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深入剖析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系统调试与验收、管理维护等环节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保障建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隐患;质量管控;全周期管理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的进程中,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工程已成为衡量建筑品质的重要指标。建筑电气系统承担着建筑电力供应、配电控制等基础功能,而建筑智能化工程则集成了楼宇自动化、通信网络、安全防范等多领域技术,极大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与舒适性。然而,当前工程实践中,因技术复杂性、管理疏漏等因素,工程安全与质量问题频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引发电气火灾、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分析

(一)设计阶段的系统性缺陷

设计阶段作为工程建设的起点,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工程质量根基。部分设计单位过度依赖经验设计,未充分结合建筑实际使用需求与地域环境特性,如在潮湿地区未强化电气设备防潮设计,在高电磁干扰区域未对智能化系统采取屏蔽防护措施。同时,设计人员对新兴技术标准学习滞后,如对智能建筑能效管理系统、新型防雷接地规范等掌握不足,导致设计方案与行业发展脱节。此外,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协同设计工具应用不充分,各专业设计信息传递存在误差,引发管线碰撞、设备空间冲突等问题,增加后期施工难度与成本。

(二)施工环节的质量管控薄弱

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但当前施工管理存在诸多漏洞。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电工对电气设备安装规范理解不深,导致配电箱接线混乱、导线压接不牢固;智能化系统安装人员对综合布线标准执行不到位,出现线缆弯曲半径过小、标识缺失等问题。施工单位质量管控体系不完善,缺乏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全过程监督,如电气管线预埋深度不足、智能化系统接地电阻未达标等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此外,施工进度与质量平衡失控,为追求工期而压缩必要的施工工艺时间,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三)设备材料的质量风险

设备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涉及大量设备材料,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施工单位采购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无法准确识别产品质量优劣,盲目选择低价产品,导致引入不合格电线电缆、传感器等设备。同时,设备材料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多数施工单位仅依赖外观检查与简单性能测试,难以发现如电气设备绝缘老化、智能化模块通信协议不兼容等深层次质量问题。此外,设备材料存储管理不当,如线缆露天堆放、电子设备受潮,进一步降低产品性能。

(四)系统调试与验收的形式化倾向

系统调试与验收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最后屏障,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严重形式化问题。施工单位对系统调试缺乏科学规划,电气系统调试仅进行简单通电测试,未对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灵敏度、谐波含量等关键参数进行检测;智能化系统调试未开展多系统联动测试,导致各子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协同。验收环节中,部分验收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对智能化系统功能验收仅停留在表面操作演示,未对数据传输准确性、系统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此外,验收流程不规范,存在未按规定进行分项验收、验收资料缺失等问题。

(五)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缺失

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管理维护是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但当前管理维护工作存在诸多不足。建筑运营单位缺乏专业维护团队,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维护人员多为非专业出身,无法及时处理复杂技术问题,如智能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电气设备预防性维护等。管理维护制度不健全,缺乏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机制,未建立完整的设备维护档案,导致设备维修保养无据可依。同时,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软件版本过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三、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强化设计阶段的科学管理

设计单位应建立动态化知识更新机制,定期组织设计人员参加新技术、新标准培训,鼓励参与行业科研项目,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引入 BIM 等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多专业协同设计平台,实现设计信息实时共享与碰撞检测,优化管线综合排布方案。在设计方案评审中,邀请电气、智能化、结构等多专业专家参与,从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

(二)完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

施工单位需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建立 “理论 + 实操” 考核机制,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电气安装、智能化系统布线等关键技术。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施工环节质量标准与验收流程,加强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与影像记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施工质量实时监测平台,对电气设备安装参数、智能化系统布线情况等进行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采用分段流水作业等科学方法,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协调推进。

(三)构建设备材料全链条质量管控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设备材料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实地考察与产品质量追溯,优先选择通过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先进检测设备对进场设备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如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电气设备热稳定性,通过协议分析仪验证智能化设备通信兼容性。优化设备材料存储环境,根据产品特性设置专门的存储仓库,配备温湿度控制、防潮防尘等设施,确保设备材料在存储过程中性能不受影响。

(四)规范系统调试与验收流程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系统调试方案,明确调试目标、内容、方法与验收标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调试小组,对电气系统进行全参数检测,对智能化系统开展功能与联动测试,形成完整调试记录。验收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组建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专业技术专家构成的验收团队,采用现场检测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建立验收问题整改跟踪机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台账管理,逐项整改销号,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五)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

建筑运营单位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兼具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维护人才。构建智能化管理维护平台,集成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故障预警、维修调度等功能,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维护制度,明确设备维护周期、维护内容与技术标准,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运行、维修、更换等信息。合理安排管理维护资金,定期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保障系统功能与时俱进。

四、结论

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涉及工程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需从设计、施工、设备材料、调试验收、管理维护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管控。通过强化科学管理、完善质量体系、创新技术手段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安全质量水平,实现建筑功能的高效发挥。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入,工程安全质量管理需持续创新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飞.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J].居业,2023(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