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性作业设计路径研究
陆启茜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城关中心小学 233300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教学大纲的优化,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后拓展作业逐渐被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课后作业现状的问题主要是单调枯燥等欠缺,学生不易维持学习激情并发挥想象力。本文尝试通过分析现有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后拓展作业的现状,提出一种根据新教纲而对应改进的办法,愿对今后课后作业变革的探索能有所益处。
1.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性作业现状分析
1.1 当前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问题
现阶段小学课外任务的设计同质性较大,主题内容枯燥乏味,较多任务采用了传统的手工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1]。例如:任务多以学生背诵课文和解释单词为主,这些机械重复式的练习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
1.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经我们发现,小学六年级语文拓展性任务设计有很多问题与难度,其一,教师对拓展性任务缺乏充分的认知,时常采用传统的任务布置形式,不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一些任务布置的内容太过繁多或者难度较大会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学习趣味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安排较为紧迫的情况下,任务的设计与学习不贴合,未能使任务适应与适配学生的学习节奏与兴趣点,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1.3 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
从学生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作业缺乏趣味性、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尤其是“硬文字性”作业的安排,使他们感觉“程序性太重,自我思考的机会太低”。一些学生则抱怨往昔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疲倦不堪,失去了发现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课后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但因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形式比较固定,他们安排的作业基本停留在知识点巩固层面。对于家长而言,一部分家长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设置持谨慎态度,认为这样会起到反作用,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给学生和家长的“正常学习”增加了压力。另一部分家长则希望能够多设置一些操作型、创造型作业,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为完整的人。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性作业设计路径
2.1 设计理念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必须对小学生语文课外扩展性作业模式由“授知性”转变成“授能型”,新课标已经明确规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仅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提高学生们综合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主动性以及自我思维的培养。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爱好及生活经历设置题目,让其可以通过自身行动中探究和研究,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作业内容的创新与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的初中三年级英语课后作业应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拓展类题型的命题。例如可以布置课余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予以归纳;在所涉及的题目上,可让学生设问,给他们营造想象、创造的空间,同时题目可应以学生为主,设置探索类题目、动手实践题及创造能力的题目,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2]。
2.3 作业形式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要想切实提升课堂练习成效,对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灵活运用是关键所在。传统的书面或打字书写在形式上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所以应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练习的设计以及安排,例如关注到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或项目式教学,如我们为学生创设小组任务的方式,让他们在团体的情景下进行讨论,协同合作,帮助他们一起解决一些发散类型的问题;利用信息化的教育软件与他们进行沟通,开展一些课前互动和课后问答、比拼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完成公演讲、手工等类型的活动,以此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3.课外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案例分析
3.1 成功案例分析
部分学校与教师会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新颖型的课后拓展练习来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例如一个小学的六年级语文课后有教师给出“阅读结合写作”的练习,安排学生结合课堂阅读书本开展角色扮演并创作一段与书本有关的故事剧本,此类类型的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与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该创新性案例表明课后拓展性练习对学生多方位的技能发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
3.2 不同类型的拓展性作业设计实例
拓展性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任务”。以网络资源为载体,鼓励学生对某个具体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完成调查报告。“探究式学习任务”不仅促进学生搜索能力和解析能力的形成,在培养解题能力和质疑精神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探究式学习任务”的设定可以培养学生的书本知识迁移实践能力,激励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
3.3 案例总结与反思
根据一些成功的案例得出以下观点:一是对于课外的拓展任务,必须重视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问题;二是任务内容要和学生日常经验以及真实的需求相衔接,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实践;三是评估体系应当更加灵活化与个性化,并着力考察学生的过程与创新;四是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完成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保证。经过反思,老师能够通过改变任务的设置方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设计的拓展学习任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要求,突出多样性、互赖性和个性差异。通过创新的学习和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全面发展,家校共同参与和协作是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未来中文学习的拓展学习任务要更加贴近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创新思维、独立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高慧琳;张颖琳.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23(8):45-49.
[2]刘淑芳;陈玮琳.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外拓展性作业的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学报,2024(5):112-116.
[3]王建萍;李阳涛.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影响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4(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