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益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何昆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益阳 413000

一、引言

全球制造业格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加速重构,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重塑产业生态[1]。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虽已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但广大中小城市普遍面临技术储备薄弱、资金人才短缺等现实约束,转型需求与实施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断层[2]。

市作为典型中部工业城市,其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传统制造业构成区域经济支柱体系。在技术层面,产业设备联网程度低、数据流通壁垒高。组织层面上受限于科层化管理模式,创新响应机制迟滞。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供给不足,协同网络尚未成型。探索适配资源禀赋的轻量化转型路径,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突破口[3]。

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理论视阈,聚焦技术嵌入、组织适配与政策协同,提出阶段性推进策略。在技术维度倡导模块化云平台、区块链溯源等轻量化改造方案。在组织维度构建“试点突破-全员赋能-生态联动”的渐进式变革框架。在政策维度设计基础平台支撑、财税杠杆激励与创新联盟护航的协同机制。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

市制造业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竹木产业为支柱,呈现“传统产能主导、特色集群初显”的格局。船舶制造业以定制化生产为特色,但设计周期长、柔性响应弱。食品加工业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质量追溯体系亟待完善。竹木加工具备原料优势,却面临资源利用粗放、工艺升级缓慢等共性瓶颈。

技术层面,关键生产设备数字化渗透率显著滞后,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多依赖局部自动化而非系统性智能改造。组织层面,传统科层管理结构与数字化所需的扁平化协作机制相冲突,跨部门数据共享意愿薄弱,创新容错机制缺失抑制转型动能。生态层面,中小微企业受限于技术甄别能力与改造成本压力,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产学研协同平台尚未有效贯通技术转化通道。

三、制造业数字化“阶梯式推进”策

3.1 技术路径聚焦轻量化改造

以低风险、高适配为原则分业施策。船舶制造业针对定制化生产痛点,构建模块化设计云平台,实现产品参数化建模与供应链动态调度。食品加工业立足质量追溯需求,部署融合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监测网络,贯通全链条数据流。竹木加工业则着力资源优化,开发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切割系统,提升原料规格匹配精度。技术方案始终遵循小场景试点、低代码集成、旧设备兼容三大准则,规避重资产投入风险。

3.2 组织路径强调分阶段文化重塑

建立与数字化进程适配的变革框架。在试点突破阶段,骨干企业设立数字化创新小组,赋予技术选型与流程重构自主权,建立容错试错机制。于全员赋能阶段,联合高校共建产业培训中心,开设智能运维与数据分析实践课程,培育基层数字工匠。至生态协同阶段,推动产业链主企业开放数据接口,构建设计、生产、服务跨组织协作平台,实现柔性化产能共享。这种渐进式机制,有效化解组织转型惯性。

3.3 政策路径构建三阶支撑体系

基础层通过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共性技术工具包与普惠性云服务。激励层采用税收抵扣与专项风险补偿政策,降低企业改造成本。生态层则组建制造业数字化创新联盟,聚合产学研资源促成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政府角色从主导者转向赋能者,形成市场驱动与制度护航的双轮协同机制。

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保障

4.1 人才梯队培养与留存机制

一方面,深化与湖南城市学院等本地高校及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定制化开设工业互联网运维、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操作等课程,推行“订单式”培养与“双师型”教学,定向输送基层数字工匠。另一方面,实施“数字菁英回流计划”,对引进的高层次数字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政策倾斜,并联合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入股、创新分红等长效激励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4.2 多元化资金保障与风险分担机制

缓解中小企业“不敢转、没钱转”压力。在用好现有税收抵扣、专项补贴基础上,设立市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兜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核心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为其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增信融资。

4.3 跨部门协同治理与动态优化机制

统筹多部门资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任务清单管理。定期组织技术供需对接会、标杆工厂观摩和转型经验分享沙龙,促进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建立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估平台,动态跟踪企业转型进展、技术应用效果与政策落地痛点,形成“监测-评估-反馈-优化”闭环,实现路径策略的迭代升级。

五、结语

本研究立足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的转型痛点与需求,提出“技术-组织-政策”三维驱动模型及“阶梯式推进”策略。该策略在技术层面,聚焦模块化云平台、区块链溯源、机器视觉等轻量、实用技术,以小场景试点破解核心瓶颈。在组织层面,通过创新小组试点、全员技能重塑到生态协同的三阶段文化培育。在政策层面,构建的基础设施普惠服务、财税精准激励与创新联盟生态支撑三阶体系。

参考文献

1] 湛泳, 李胜楠. 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逻辑、机制与路径[J]. 改革, 2024, (05): 54-63.

2] 宋虹桥, 张夏恒. 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湖湘论坛, 2024, 37(03): 48-6

[3] 孙早, 王乐,张希. 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43(06): 51-63.

基金项目:市社科成果评审委 2025 年课题(编号Y021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