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分析
马润润
利辛县马店孜镇人民政府 安徽亳州利辛 236700
摘要: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小麦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如病虫害频发、土壤退化及水资源短缺等。传统的高产种植模式往往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虽然短期内提高了产量,但长期来看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探索小麦高产种植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结合,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分析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病虫害;要点
引言:
全球小麦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病虫害加剧及资源约束的多重压力,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响小麦的生长周期和产量稳定性,病虫害的多样化和抗药性增强,使得传统化学防控手段的效果逐渐减弱,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绿色防控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核心在于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农业管理等措施,减少化学投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小麦高产种植与绿色防控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1实施深耕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
实施深耕深松技术通过机械手段打破土壤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下扎,从而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犁底层是长期耕作过程中形成的紧实土层,其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差,限制了根系向下延伸,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深耕深松技术通过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为根系生长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深耕深松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深耕深松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根系下扎能够增强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能力,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和抗逆性,特别是在干旱和养分胁迫条件下,深耕深松对小麦产量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对于黏重土壤或长期免耕的田块,应优先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对于沙质土壤或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则需控制深耕深度,避免过度翻耕导致土壤水分流失。从技术操作来看,深耕深松应在小麦播种前进行,深度一般控制在25-35厘米,以确保有效打破犁底层的同时,避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1]。
1.2推广适期晚播技术,避免冬前旺长,增强抗寒能力
冬前旺长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问题,过早播种会导致小麦在冬季来临前生长过旺,消耗大量养分,降低植株的抗寒性,增加冻害风险,适期晚播技术通过推迟播种时间,使小麦在冬前处于适宜的生理状态,既能积累足够的养分,又能避免过度生长,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适期晚播能够调节小麦的生长节律,使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进入休眠状态,减少养分消耗,提高越冬存活率,适期晚播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为许多病虫害在秋季活动频繁,推迟播种可以避开其高发期,减少防治成本,适期晚播技术还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使小麦在春季返青后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促进穗分化和籽粒灌浆,最终实现高产稳产。对于冬季气温较低、冻害风险较高的地区,应适当推迟播种时间,以确保小麦在冬前处于适宜的生理状态;对于冬季气温较温和的地区,则需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科学确定最佳播种时间,适期晚播的关键在于掌握播种窗口期,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18℃为宜,既能保证小麦出苗整齐,又能避免冬前旺长[2]。
1.3实施叶面喷肥技术,补充中微量元素,提高光合效率
小麦生长过程中,中微量元素如锌、硼、锰、铁等虽然需求量较少,但对植株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往往不足或有效性较低,难以满足小麦的需求。叶面喷肥技术通过将含有中微量元素的肥料溶液直接喷洒在叶片表面,利用叶片的气孔和角质层吸收养分,能够快速弥补土壤供应的不足,改善植株的营养平衡。中微量元素的补充能够激活多种酶的活性,促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物质合成等关键代谢过程,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叶面喷肥还能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如提高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减少逆境对产量的影响,叶面喷肥技术不仅是补充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2.小麦高产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蚜虫
生物农药以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特点,逐渐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重要选择,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农药,其通过产生特异性杀虫蛋白,能够有效防治蚜虫等害虫。与化学农药相比苏云金杆菌对非靶标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快速产生,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在害虫肠道内被激活,破坏肠道细胞,导致害虫停止取食并最终死亡,这种特异性作用机制使得苏云金杆菌对蚜虫具有高度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天敌昆虫和人类安全。
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害虫发生规律、环境条件和小麦生长阶段,对于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应在害虫发生初期及时喷施苏云金杆菌,以控制种群数量,避免害虫爆发,生物农药的施用应注意浓度和频率的合理控制,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资源浪费或效果降低,喷施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以避开强光照和高温条件,提高生物农药的活性和持久性。
2.2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预防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
种子包衣技术通过在种子表面包裹一层含有杀菌剂、杀虫剂以及营养物质的包衣剂,形成保护屏障,有效预防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侵害,与传统的土壤施药或叶面喷药相比,种子包衣技术具有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等优势,包衣剂中的活性成分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既能保护种子和幼苗免受病原菌和害虫的侵害,又能促进幼苗的健壮生长,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小麦苗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而杀虫剂则能有效控制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包衣剂中常添加的微量元素和生长调节剂还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抗逆性,为小麦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在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小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环境条件,对于病害和地下害虫高发地区,应优先选择具有广谱防治效果的包衣剂,以确保种子和幼苗的健康生长种子包衣的关键在于包衣剂的配方和包衣工艺的优化,包衣剂应具有良好的附着性、缓释性和安全性,避免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
传统的高产种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绿色防控技术的引入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等手段,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减少化学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分析小麦高产种植与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要点,为实现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动小麦生产的绿色转型,为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振虎. 现代农业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实践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举措 [J]. 种子世界, 2025, (03): 6-8.
[2]郑祥彬. 小麦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科学实施办法和现代化病虫害防控手段应用 [J]. 种子世界, 2025, (02):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