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高处作业等特种电力作业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规范优化
张振强
中电建(华亭)发电有限公司 甘肃省平凉市 744106
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在发电、输变电、配电及电力设施建设的全产业链中,作业人员经常需要进入电缆井、地下隧道、变压器内部、储罐等有限空间,或攀登杆塔、铁塔、变电站架构、风力发电机组等从事高处作业。这些作业环境并非为固定工作人员长时间停留而设计,存在着难以察觉且可能瞬间爆发的巨大风险。历史上,因忽视有限空间和高处作业安全规范而导致的群死群伤事故屡见不鲜。例如,有限空间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聚集、缺氧窒息,高处作业中的坠落、物体打击等,都是吞噬生命的“隐形杀手”。
1、有限空间与高处电力作业风险特征
1.1、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复合叠加
电力有限空间主要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非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其风险具有显著的复合型、隐蔽性和突发性:物理性风险: 包括触电(接触带电设备或电缆)、卷入/夹伤(接触旋转设备)、塌陷(电缆隧道结构损坏)、坠落(深井、坑洞)、淹溺(积水坑、管道)、高温高湿等;化学性风险:中毒、窒息等;作业衍生风险: 引入的照明、电动工器具可能成为点火源;通信不畅导致内外失联;救援不当造成事故扩大。
1.2、高处作业风险后果严重
在电力行业中,高处作业指距坠落基准面2 米及以上进行的作业。其核心风险是坠落导致的严重人身伤害甚至死亡。坠落风险:作业平台(塔架、平台、吊篮)缺陷、脚手架搭设不规范、个人防护用品(PPE)未正确使用或失效、洞口临边防护缺失、恶劣天气(大风、雨雪、冰雹)影响等均是导致坠落的主要原因;物体打击风险:高处工具、材料、零部件坠落,对下方人员设备构成严重威胁;邻近带电体风险:特高压、超高压环境下,感应电、放电风险极高,高处作业时与带电体安全距离不足是电力行业特有的重大风险;心理与生理风险:高处作业易引发恐惧、分心、疲劳,从而判断失误、操作失准。
1.3、有限空间、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根源性风险仍然存在
作业人员教育水平有限: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部分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复杂的安全规程、设备操作手册等文本的理解存在巨大障碍。他们更依赖于“老师傅”的口口相传和自身经验,而非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安全培训效果不佳:企业提供的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或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枯燥的条文,或是简单播放血腥的事故视频进行“恐吓式”教育。这种培训方式无法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导致“左耳进右耳出”,无法真正内化为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防护与监护形同虚设:不佩戴隔绝式呼吸器或安全带(绳),井外无可靠监护人或监护人同时擅离职守。一旦内部人员出事,外部无人知晓、无法施救,常造成事故扩大。
2、现行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技术装备应用方面
气体检测技术落后:仍广泛使用单一、便携式检测仪,缺乏连续、在线、多参数集成的监测系统。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不足,报警响应滞后;通风技术机械化不足:通风多依赖传统鼓风机,智能化程度低,无法根据实时气体浓度自动调节风量与风向,效率低下;通信与监控技术瓶颈:有限空间内无线信号衰减严重,内外通信不畅。现有视频监控易存在盲点,且缺乏基于物联网(IoT)的实时人员定位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高处防坠落技术存在盲区:安全带、安全绳、防坠器等PPE质量参差不齐,使用不规范,“低挂高用”现象普遍。缺乏适用于复杂钢结构(如铁塔)的 100% 全覆盖锚点系统和先进定位、预警技术[1]。
2.2、管理规范执行方面
审批许可流于形式:作业许可证(JSA/JHA)制度执行不严,风险辨识走过场,安全措施针对性不强,审批人员责任未压实;监护制度形同虚设:监护人员数量不足、能力欠缺、职责不清,甚至擅离岗位,无法履行连续监测和应急第一响应的核心职责;培训教育实效性差:培训内容理论化、陈旧化,与现场实际脱节。对风险认知、实操技能、应急处置的实训演练不足,员工“无知无畏”或“知而不行”;承包商管理薄弱:对外包施工队伍资质审查不严、安全交底不清、以包代管,现场安全监督缺失,成为管理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应急预案与演练脱节: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演练变成“演戏”,作业人员与救援人员均缺乏真实的应急处置能力[2]。
3、有限空间、高处作业等特种电力作业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规范分析
3.1、有限空间作业技术优化
融合多项尖端技术: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严格管控人员进出,自动登记打卡,确保准入资质合规,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实现人员可溯化管理。核心在于环境与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作业人员佩戴多功能智能穿戴设备,集成多气体传感器(实时检测O2、H2S、CO、可燃气等浓度)、生命体征监测模块(持续追踪心率、体动等),数据无线传输至监控中心。一旦气体超标或人员生命体征异常,系统立即本地声光与远程平台告警。同时,视频监控与AI行为分析对作业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识别违规行为。集成SOS紧急求救按钮,遇险时人员可一键触发最高级别警报。监控中心具备远程喊话功能,可即时进行指挥调度、风险提醒或紧急疏散指令,极大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效率[3]。
3.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与应用
高处作业防护的核心是“搭建牢固的作业平台”和“ 100% 系挂安全带”,挂点装置:这是系统的核心。必须使用经过计算和认证的专用挂点,其强度需能承受约 22kN的冲击力。严禁挂在非承重结构(如管道、门窗)上。可使用水平生命线系统或垂直生命线系统,为作业人员在较大范围内提供连续保护;连接装置:包括全身式安全带(优于腰式安全带)、安全绳(系索)、速差自控器(防坠器)和抓绳器;速差自控器是先进技术装备,正常作业时可随人员自由伸缩,一旦失速坠落能瞬间自锁,有效减少坠落冲击力,降低伤害[4]。
3.3、高处作业技术优化
防坠落系统(PFAS)本质安全化:全面推行“生命线系统”(水平/垂直),实现作业区域全覆盖。强制使用双钩交替式安全带和自锁式防坠器,确保始终有一道保护。推广使用防坠落差速器,提供更平滑、更安全的制动体验;工具防坠落管理技术化:强制实行“一工具一绳”制度,所有手工具、材料必须系带防坠落系绳并连接到身上或固定点上;邻近带电体作业预警技术化:应用近电报警器、红外测距仪等,当人员或机械与带电体距离小于安全值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自动化与机械化替代:大力推广使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作业(如清洗、喷涂、检测)、高空作业车(平台)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工作业时间和风险暴露[5]。
结束语
优化有限空间和高处作业等特种电力作业的安全防护体系,是一项涉及技术、管理、文化和应急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必须摒弃过去依赖经验、被动应对的传统模式,向依靠科技、主动预警、流程固化、文化引领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新模式转型。唯有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培育,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技术防护屏障和管理保障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电力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亚民. 多管齐下做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访中国电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磊[J].现代职业安全,2022,(05):12-15.
[2] 芮 亦 阳 . 电 建 施 工 外 包 单 位 安 全 管 理 的 实 践 探 索 [J]. 电 力 安 全 技术,2019,21(10):1-6.
[3]李元,龙化良.电力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探讨[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 6 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138+142.
[4]崔萍. 一起变压器触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安全,2014,35(10):45-46.
[5]武永杰. 弘扬安全文化巩固安全基础[J].农电管理,2014,(0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