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助力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

李晓红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高中物理作为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核心学科,面临抽象概念难理解、实验操作受限制、学生差异难兼顾等教学挑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智能算法等手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应用浅层化、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因此,探索人工智能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路径,对推动教学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对物理学科教学难点的需求

高中物理涵盖大量抽象概念与复杂规律,传统教学中难以直观呈现微观过程与宏观现象,学生理解困难。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虚拟仿真还原物理过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同时,其数据处理能力能快速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传统实验耗时费力、误差难控等问题,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门槛。

(二)适应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趋势

学生在物理学习兴趣、基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教学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通过学习行为分析,精准识别学生的薄弱环节,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与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其即时反馈功能能及时纠正学习偏差,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存问题

(一)技术应用浅层化且功能单一

当前人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集中于题库推送、自动批改等基础功能,对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学情分析等深度应用不足。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情境创设、思维引导等方面的优势,导致应用效果有限,难以实质性提升教学质量。

(二)智能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优质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匮乏,现有资源多为简单知识点呈现,缺乏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衔接。资源开发缺乏学科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深度协作,导致资源科学性与适用性不足;同时,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校际、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均,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

(三)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薄弱

多数高中物理教师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系统培训,对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与整合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教学价值认识模糊,存在技术依赖或抵触心理,难以将技术有机融入教学环节。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技术素养不足成为制约融合应用的关键瓶颈。

(四)评价体系未能充分借力技术优势

传统物理教学评价依赖终结性测试与人工批改,存在反馈滞后、评价片面等问题。人工智能的动态评价与数据分析优势未被充分利用,无法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与能力发展,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影响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三、人工智能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路径

(一)开发智能教学资源与实验平台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原传统实验难以开展的物理场景,如核反应过程、天体运动规律等,让学生通过交互操作直观理解物理原理。开发智能题库与微课资源,通过算法分析学生薄弱点,精准推送针对性学习内容;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智能问答系统,即时解答学生疑问,丰富教学资源供给形式。

(二)创新情境化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运用人工智能创设真实物理情境,如工程设计、科技前沿等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通过智能分组工具实现异质分组,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借助大数据分析记录探究过程,生成思维路径图谱,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探究难点,适时引导。将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三)构建动态化与精准化评价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建立“过程 + 结果”的动态评价体系,通过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发展等情况。采用智能批改系统对作业与测试进行即时反馈,标注错误类型并分析原因;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班级整体与个体的学习数据,如知识点掌握热力图、能力发展曲线等,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评价的精准化与个性化。

(四)实施个性化与精准化辅导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情分析结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对基础薄弱学生,强化概念讲解与基础练习;对学有余力学生,推送拓展性内容与挑战性问题。通过智能辅导系统跟踪学习进度,及时预警学习困难,结合教师干预实现“人机协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四、人工智能助力高中物理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

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专项培训,内容涵盖智能工具操作、资源开发、数据解读等;组织教研活动交流应用经验,邀请专家指导教学设计,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融合创新意识。建立教师技术应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智能教学资源开发与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技术融合引导者”转变。

(二)完善智能教学资源建设机制

建立“高校 + 企业+学校”协同开发机制,由高校的科研团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教育模型构建等技术层面提供专业支撑;企业则发挥开发优势,将前沿技术转化为适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用平台。学校作为教学实践主体,通过一线教师调研、学生反馈收集等方式,精准提出教学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资源效果,形成动态调整闭环。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对优质资源按知识点、难度层级、教学场景等维度分类分级,实现校际间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优势互补。同时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定期邀请领域专家、科技企业联合遴选量子计算、新能源技术等前沿案例,结合生活化物理现象,如高铁运行原理、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应用等,持续优化资源库,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度与吸引力。

结论

人工智能为高中物理教学突破传统瓶颈、实现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在资源拓展、模式创新、评价优化等方面的优势显著。当前应用中存在的技术浅层化、资源不足、教师能力薄弱等问题,可通过开发智能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实施精准辅导等路径解决。这一过程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提供持续助力,推动高中物理教学迈向智能化与个性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韩丽宇.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25.

[2]王毅.人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2025,(02):123-125.

[3]翟晗,高晓楠,王旭.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