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宋勃
乌兰察布市公路养护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
引言:国道作为国家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护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的效率与安全。随着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国道养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深入分析国道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道养护管理现存问题
1.1 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国道养护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问题,导致养护工作难以全面、及时推进。国道养护资金主要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地方财政补充能力有限,且拨款金额往往固定,难以根据国道实际养护需求灵活调整。随着国道交通流量逐年增加,路面磨损、病害修复频率上升,养护成本不断提高,现有资金难以覆盖日常巡查、小修保养、中大修工程等全流程需求。例如,部分地区国道出现裂缝、坑洼等轻微病害时,因资金不足无法及时修补,只能拖延至病害扩大后再进行大规模修复,反而增加后续养护成本。同时,资金短缺还导致养护设备更新缓慢,部分老旧设备性能下降,无法满足高效养护需求,进一步影响养护工作质量与效率,形成 “资金不足 — 养护滞后 — 病害加剧 —成本增加” 的恶性循环。
1.2 技术滞后
国道养护管理中的技术滞后问题,显著影响养护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病害检测环节,仍大量依赖人工巡查,工作人员通过肉眼观察、简单工具测量判断路面病害,难以精准识别深层病害(如路基沉降、隐性裂缝),易出现漏判、误判情况,导致养护措施针对性不足。在养护施工技术方面,部分地区仍采用传统人工修补方式,如对坑洼路面采用人工填充沥青,不仅施工效率低,且修补后的路面平整度、耐久性较差,短期内易再次出现病害。在养护管理技术上,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养护数据(如病害位置、修复记录、交通流量)多依赖纸质记录或简单电子表格存储,无法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分析与预测,难以根据数据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导致养护工作被动、滞后,无法做到预防性养护。
2. 问题产生的影响
2.1 道路状况恶化
国道养护管理问题直接导致道路状况持续恶化,影响道路通行能力与使用寿命。资金短缺使得轻微病害无法及时修复,裂缝会因雨水渗入不断扩大,坑洼会在车辆碾压下逐渐加深,进而引发路面龟裂、沉陷等更严重病害,导致路面平整度大幅下降。技术滞后导致病害检测不全面,深层病害长期积累会影响路基稳定性,出现路面变形、边坡坍塌等问题,进一步破坏道路结构。例如,雨季时未及时修补的路面裂缝会让雨水渗入路基,导致路基软化,车辆通行时易造成路面凹陷;冬季冰雪天气下,未及时处理的坑洼会结冰,加剧路面磨损。道路状况恶化不仅降低车辆通行舒适度,还会增加车辆行驶阻力,导致油耗上升,同时缩短国道整体使用寿命,原本可正常使用多年的路段,因养护不当可能提前进入大修周期。
2.2 安全隐患增加
国道养护管理问题引发的道路状况恶化,会显著增加交通安全隐患,威胁过往车辆与行人安全。路面坑洼、裂缝会导致车辆行驶时颠簸、打滑,尤其是在雨天或夜间视线不佳时,易引发车辆失控、追尾等事故;路面沉降、变形会改变车道平整度,车辆经过时需频繁减速、变道,增加与其他车辆的刮擦风险。技术滞后导致的病害漏判,如隐性裂缝、路基不稳等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可能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突然引发路面塌陷,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此外,养护不及时还可能导致道路附属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线)损坏,部分护栏锈蚀断裂、标志标线模糊不清,无法起到引导车辆、警示危险的作用,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尤其在国道急弯、坡道等危险路段,安全隐患更为突出,对过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 改善国道养护管理的措施
3.1 拓宽资金来源
拓宽资金来源是解决国道养护资金短缺的关键,需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首先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结合国道交通流量、病害情况制定详细养护方案,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养护资金,确保资金分配与实际需求匹配。其次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养护经营权适度放开),吸引企业参与国道养护项目,例如鼓励企业投资国道养护设备、参与中大修工程,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保障企业利益,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的模式。同时,可探索 “养护 +” 多元化运营模式,在国道沿线合理规划服务区、广告位等配套设施,通过出租、运营获取收益,补充养护资金;还可建立地方养护资金储备制度,从地方财政中按比例提取资金存入专项账户,用于应对突发养护需求,确保国道养护资金稳定、充足。
3.2 引入先进技术
引入先进技术能显著提升国道养护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推动养护工作从 “被动修复” 向 “主动预防” 转变。在病害检测技术方面,引入路面三维激光扫描车、探地雷达等设备,实现对路面病害、路基状况的精准检测,快速识别裂缝深度、路基沉降等隐性问题,生成详细检测报告,为养护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在养护施工技术方面,推广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热再生修补等先进工艺,这些工艺不仅施工效率高,且修补后的路面耐久性强,能有效延长养护周期,例如采用热再生技术修补坑洼路面,可充分利用原有沥青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路面质量。在养护管理技术方面,搭建国道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病害检测数据、养护记录、交通流量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病害发展趋势,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实现养护工作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整体养护效率。
3.3 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人员培训是提升国道养护管理队伍专业能力的核心,为养护工作质量提供人才保障。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例如对检测人员重点培训先进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病害识别技巧,确保能熟练使用激光扫描车、探地雷达等设备,精准判断病害类型与程度;对施工人员培训先进养护工艺的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如热再生修补的温度控制、压实要求,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同时,要创新培训方式,采用 “理论授课 + 现场实操” 结合的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讲解养护新技术、新理念,组织人员到养护工作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借鉴成熟经验;还可开展内部技能竞赛,通过实操比拼提升人员业务水平,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此外,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将培训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对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励人员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国道养护管理队伍。
结束语:国道养护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通过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能够提升国道养护管理的整体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国道的安全畅通,还能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前行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许金平.国道省道公路养护的必要性探讨[J].科技视界,2022,(01):129-130.
[2]唐珊.分析国道、省道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07):176-177.
[3]钟晓曲.国道、省道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9,(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