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与改进
李红梅
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镇人民政府 233600
引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而现有处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关乎农村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探索与改进污水处理模式成为当下解决农村污水问题的紧迫任务。
1.现存问题
1.1 处理技术落后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普遍存在落后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环境治理需求。多数农村地区仍采用简易处理方式,如将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坑塘或采用无防渗措施的化粪池,仅能实现简单沉淀,无法有效去除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导致污水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流入周边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农村虽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但多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简化工艺,这类工艺对水质水量波动适应性差,而农村污水存在排放分散、水量随季节变化大(如雨季污水量骤增、旱季水量减少)的特点,易导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出现处理效率低、设施闲置等情况。此外,现有处理技术多需专业人员运维,且能耗与药耗较高,与农村地区技术水平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不匹配,难以长期稳定运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1.2 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管理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导致处理设施难以发挥长效作用。在设施建设阶段,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地区未结合村庄人口规模、布局特点与污水产生量制定针对性建设方案,出现设施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如人口少的村庄建设大型处理设施造成资源浪费,人口密集村庄设施容量不足导致污水外溢。在运行维护阶段,管理责任不明确,多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现象,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之间未形成清晰的管理分工,设施出现故障时相互推诿,无法及时维修。同时,缺乏稳定的运维资金来源,多数农村依赖上级政府一次性建设补贴,建成后无持续运维经费,导致设施因缺乏维护逐渐损坏停用。
2.改进方向
2.1 采用新型处理技术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采用适配农村实际的新型处理技术,提升处理效率与适用性。针对农村污水分散特点,推广小型化、模块化处理技术,如一体化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这类技术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可根据村庄布局灵活布设,如在集中居住区域建设小型一体化处理设施,在分散农户周边建设庭院式人工湿地,实现污水就近处理。新型技术需具备抗冲击负荷能力,适应农村污水水量水质波动,如生物膜法工艺能在水质骤变时保持稳定处理效果,避免传统工艺的运行波动问题。同时,优先选择低能耗、低运维需求的生态处理技术,如利用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的人工湿地,无需复杂曝气设备与大量药剂,仅需定期清理植物残体,降低农村运维难度与成本。
2.2 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理模式,需构建“建设—运维—监督”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确保设施长效运行。在建设管理上,推行“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模式,由县级政府统筹,结合各村人口数量、污水排放量、地形条件制定整体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如对相邻村庄采用联村处理模式,共享处理设施降低成本。在运行维护上,探索多元化运维模式,可引入专业环保企业负责运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确保运维专业性;也可推行“村民自治”运维模式,培训村民担任兼职运维员,负责设施日常检查与简单维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提升村民参与度。同时,建立“政府补贴+村民付费”的运维资金保障模式,上级政府给予固定运维补贴,村民根据用水量缴纳少量费用,形成持续的资金来源。在监督管理上,构建“县乡监督+村民监督”机制,县级环保部门定期监测出水水质,乡镇政府定期检查设施运行状态,村民代表参与日常监督,确保管理无漏洞。
3.保障措施
3.1 资金支持与规划
资金支持与科学规划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改进的重要保障。在资金支持方面,需构建多层次资金保障体系,加大中央与省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采用新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的村庄给予额外奖励;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 PPP 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分担政府资金压力。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管理,建立专款专用制度,确保资金全部用于设施建设、运维与技术升级,避免资金挪用。在规划方面,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与村庄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明确各阶段建设目标与任务,如三年内实现重点村庄污水处理全覆盖,五年内实现所有村庄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规划需注重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处理设施选址、技术选择需考虑村庄风貌与生态保护,避免破坏农村自然环境。
3.2 人才培养与引进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解决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在人才培养上,针对基层技术人员与村民开展分层培训,县级环保部门定期组织乡镇技术人员参加污水处理技术培训,内容涵盖新型处理技术原理、设施运维方法、故障排查技巧,提升专业能力;乡镇政府组织村民培训,教授设施日常检查要点、简单故障处理方法,如如何清理堵塞的管道、如何判断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培养村民运维意识与能力。在人才引进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如对到农村从事污水处理技术指导的环保专业毕业生给予住房补贴、就业补贴;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农村污水处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回到家乡服务。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从事农村污水处理、表现优秀的技术人员与运维员给予表彰与物质奖励,稳定人才队伍,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智力支持。
3.3 政策引导与监督
完善的政策引导与监督机制,能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改进提供制度保障。在政策引导方面,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对采用新型处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地区给予税收减免、项目优先审批等优惠;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与建设标准,规范技术选择与设施建设,避免技术不当导致的问题。同时,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对工作滞后的地区进行约谈,推动政府积极落实工作。在监督方面,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县级环保部门每月至少一次对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开;乡镇政府每周对设施运行状态进行检查,记录运行数据与存在问题;设立村民监督举报电话,鼓励村民对设施闲置、污水直排等问题进行举报。对违反规定、处理设施运行不达标的地区与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结束语: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与改进,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采用新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配合资金、人才、政策等保障措施,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黄志林,叶德辉.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J].水环境保护,2023,41(3):62-70.
[2]赵志峰,林德超.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农村环境治理,2024,52(1):48-56.
[3] 徐 宏 涛 , 梁 志 刚 . 农 村 生 活 污 水 的 资 源 化 利 用 研 究 [J]. 生 态 农 业 技术,2022,39(5):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