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反思: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许江涛 徐小马 杨瑞红 李元元 赵磊 张耀辉

1.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焦作,454000;2.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矿用材料校企研发中心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所偏差、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交流深入合作,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包括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商专业规划、校企共创培养模式、校企共议课程开发和校企共组师资队伍。最后以测绘类专业为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用和应用效果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大批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更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直接、联系最密切、反应最敏锐。如何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选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劳动力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顶层设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对推动、规范、提升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国家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战略部署,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来谋划推动发展。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与 企业“用工荒” 矛盾并存,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毕业生在学校所接受的“通才”教育令其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企业则很难在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理想的人才,即使招到人也需要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一方面是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我国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所偏差。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是把“老一套”拿来稍作调整,并没有考虑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毕业生不能立马胜任一线生产工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在师资队伍方面,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校园到校园的硕士和博士,他们更多是从研究型高校走出来,所接受的知识更多是理论性知识,即使有下企业锻炼的经历,这种片段性地下企业锻炼也难以满足行业对职业技能快速更新的要求。由于专业课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不甚了解,导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交流深入合作。

当前的校企合作是浅层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配合高职院校的事务性工作,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意见征询、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企业的从属地位使得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政府出台的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更多的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让企业和学校形成共生的机制,难以激发企业深入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是指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为目标,双方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

要实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校企有共同的愿景和合作机制,以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为共同目标;二是,制度文化的融合,将人才培养、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即把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与学校的育人制度体系相融合,实现学校办学制度企业化;三是,培养模式的融合, 即将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融合,按照工作本位的理念,把企业在生产岗位实践中的培养方法,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根据学校要求,每一专业要建立两至三家专业对口、有实质性合作、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应是所在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校外实习基地应能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满足教师参观、调研、技术学习等教学需要,校方应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近五年,我系测绘类专业先后与河南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思拓力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等测绘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校企联合招生招工

校方联合合作企业,依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制定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合作方案,推行“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招生时,校方和企方各派代表进行招生宣讲,校方负责学校方面的宣传(专业优势、师资力量、住宿条件、校园环境等),企方负责企业方面的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实习岗位、工作环境及福利等)。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选择进入相应的企业订单班学习,合作企业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大三上学期学生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三)校企共商专业规划

我院测绘类专业先后开设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别是工程测量、地图测绘、无人机航测。这三个专业构成了测绘类专业群,培养的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国土、规划、城建、测绘、铁路、矿山等企事业单位对测绘人才的需求。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我系陆续聘请河南思拓力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他们的加入为专业建设和专业规划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四)校企共创培养模式

我院传统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2+1”,即前两年由学校培养,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2+1”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出多学期、分段式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本项目组经过与合作企业多次沟通交流,提出 “3+1+2”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个学期学习教育部规定的文化基础课和传授基本专业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第四个学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学习订单班特色课程,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最后两个学期在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核心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

(五)校企共议课程开发

经与河南思拓力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等测绘企业合作对接,共同开发出以下订单班特色课程。订单班特色课程由订单班合作企业根据其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制。这些课程由订单班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安排人员上课。

(六)校企共组师资队伍

校方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担任订单班特色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课教师,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到教师培养均实现了深入交流。企业提前培训了员工,学校也实现了对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模式应用

以我院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和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围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育人理念,提出“3+1+2”订单班人才培养思路。即学生前三个学期学习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传授基本专业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第四个学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学习订单班特色课程,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最后两个学期在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核心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全程践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育人理念,最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一)调整课程结构,设置订单班特色课程

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组成,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一样,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鉴于这种情况,本项目组将课程结构调整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订单班特色课程,学生前三个学期学习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传授基本专业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第四个学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学习订单班特色课程,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二)整教学模式,将岗位实习设置成多学期、分段式进行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肯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原本“普职分流”“产教结合”等说法替换为“普职协调发展”“产教融合”,从法律层面上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新《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给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具体包括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实践性教学包括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和校内实训(实验、实习)。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指导建议,本项目组将原人才培养方案第五学期进行的顶岗实习调整为岗位实习。原调整后的岗位实习可以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分段式进行,总实习时长不少于6个月即可。调整后,学生在第四学期先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岗位实习,通过从事具体工作,学生对整个行业发展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会更清晰。岗位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订单班特色课程继续针对性的学习,到第五学期,再选择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由此可见,将顶岗实习调整为岗位实习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教师

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从校园到校园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多从研究型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工作,所掌握的知识更多是理论性知识,缺乏项目生产经验,难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也为了满足订单班特色课程的上课需求。自本项目立项以来,我系先后聘请河南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骨干作为专业课企业教师。他们的课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项目生产,通俗易懂,备受学生好评。

招生和就业是反映专业发展情况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招生代表入口,就业代表出口,入口旺、出口畅,则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本文将从招生规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总结“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测绘类专业中的应用效果。招生规模何就业率较往年同时期均有较大提高。

四、结语

项目组围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育人理念,从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商专业规划、校企共创培养模式、校企共议课程开发和校企共组师资队伍六个方面对我院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测绘类专业应用以来,我院测绘类专业在招生规模和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方面较往年均有大幅提高。我院测绘类专业的成功应用案例,可以为我院其他专业甚至是同类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楚云,李东瑞,黄广培. 校企双制育人才 工学一体练技能——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实践 [J]. 中国培训, 2023, (04): 18-19.

[2]张晁维. 化工企业在高校思政课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作用——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工作指南》 [J]. 材料保护, 2021, 54 (02): 165.

[3]赵旭. 企业新型学徒制视域下“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J]. 大学, 2021, (02): 102-103.

[4]唐国新. 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班的探索与实践 [J]. 职业, 2019, (35): 26-27.

[5]刘德云.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订单培养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市技师学院为例 [J]. 职业, 2019, (07): 24-25.

基金资助:2023年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4-ZDJH-18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4B170004);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豫教〔2024〕0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