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劳融合视角下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稻田小农夫”游戏的实践研究

作者

胡甜甜

合肥市华山路幼儿园

引 言: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作为低成本、高适配性的教育资源,能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设计游戏场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稻田小农夫”游戏以农村劳动场景为原型,利用废旧材料模拟“稻田”“稻苗”“镰刀”等元素,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插秧、割稻等劳动过程,同时完成走、跳、平衡等动作练习,是体劳融合理念的具体实践。

一、“稻田小农夫”游戏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

(一)理论基础

1.体劳融合理论

体劳融合强调“以体促劳、以劳强体”,认为劳动过程本身包含身体运动,而体育锻炼可通过劳动场景增强实用性。幼儿在“稻田”劳动中,需完成弯腰、倒退、跨越等动作,实现体育与劳动的自然融合。

2.幼儿动作发展理论

4-5 岁幼儿处于身体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协调性、平衡能力与肌肉力量需通过针对性练习提升。游戏中的倒退走(前庭平衡)、跨障碍(下肢力量)等设计,符合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二)游戏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自制器械采用牛奶盒、硬卡纸等轻质材料,边缘打磨光滑;游戏场地清除障碍物,确保幼儿活动安全。

2. 趣味性原则

以“小农夫”角色扮演激发兴趣,通过竞赛(如“收稻子”分组比拼)增强游戏吸引力,符合幼儿好模仿、喜竞争的年龄特点。

二、“稻田小农夫”游戏的准备

1. 自制体育器械材料选择与制作

选用牛奶盒、彩色A4 纸、纸壳、硬卡纸等安全环保、易获取的原材料。用牛奶盒制作“稻田”,将彩色 A4 纸剪成稻穗形状粘贴在硬卡纸上制成“稻子”,用纸壳制作“镰刀”“障碍”等器械,确保器械适合幼儿操作,无安全隐患。

2. 游戏场景布置

根据游戏玩法,在活动场地布置出“水田”“障碍区”等模拟场景,营造真实的稻田劳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三、“稻田小农夫”游戏的具体玩法与目标实现路径

(一)玩法一:倒退插秧

1.游戏流程

幼儿佩戴“小农夫”头饰,分为3 组(每组 10 人),轮流进行。

规则:在场地设置障碍,将制作好的“稻苗”放置在特定位置。从起点出发,幼儿需绕过障碍拿到稻苗,再跳过另一组障碍来到“水田”,通过倒退走的方式将稻苗插到“田里”,完成后原路返回,下一名幼儿接力。

2.目标实现

身体发展:倒退走锻炼前庭平衡能力;绕过障碍提升身体协调性;弯腰插秧增强腰腹肌肉力量与上肢灵活性。

劳动教育:通过“插秧”动作模拟,体会农民劳作的细节,理解“插秧”是粮食种植的重要环节。

(二)玩法二:收稻子

1.游戏流程

(1)幼儿分为2 组,每组对应10 个“稻穗”。

(2)规则:将幼儿分成两组,在场地设置相同的障碍和“成熟的稻子”。两组幼儿同时出发,跨绕过障碍后,到达“稻田”后拿起“镰刀”收割“稻子”,取下 1 个“稻穗”,返回起点放入本组“稻堆”,下一名幼儿接力,先收完10 个“稻穗”的组获胜。

2.目标实现

身体发展:跨障碍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与爆发力;往返跑提升耐力;握持“镰刀”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劳动教育:通过分组竞赛体会“收割”的忙碌,理解“颗粒归仓”的意义,培养团队协

作意识。

四、“稻田小农夫”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发

1.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

通过游戏中的各种动作练习,如绕障碍、跳障碍、倒退走、跨跳等,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得到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也有所提高,促进了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观察发现,游戏前 42% 的幼儿在“绕障碍”时出现碰撞,游戏后 83% 的幼儿能流畅绕过障碍,说明动作协调性显著提升;“插秧”时的弯腰、递接动作,使 90% 的幼儿上肢灵活性增强(如能精准将“稻苗”插入网格)。

2.平衡能力

“倒退插秧”中,初始有三分之一的幼儿倒退走时需扶墙或减速,经过 3 周练习后,三分之二的幼儿能独立倒退走 5 米以上,前庭平衡能力明显改善。

(二)培养劳动意识与良好习惯

1.体会劳动价值

通过交流, 80% 的幼儿表示“插秧很累”“收割要快点,不然稻子会掉”,能直观感受劳动的辛苦; 70% 的幼儿在游戏后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如擦桌子),劳动主动性提升。

2.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在模拟插秧、割稻等劳动场景中,幼儿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逐渐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有助于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游戏后,教师与家长反馈, 65% 的幼儿在进餐时减少剩饭,能说出“稻子种起来不容易”,对“光盘行动”的践行度提高。

五、“稻田小农夫”游戏的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实践反思

1.优势

器械制作成本低,利用日常收集的纸箱和用过的彩纸进行制作,既安全又环保,适合幼儿园广泛推广;游戏场景贴近生活,幼儿参与热情高,体劳融合自然不生硬;目标明确,既能量化评估幼儿动作发展(如倒退走距离),又能观察劳动意识变化。

2.不足

器械耐用性不足:牛奶盒“稻田”、彩纸制作的“稻苗和稻穗”经多次使用后易变形,需每周修补。

个体差异兼顾不够:部分平衡能力弱的幼儿在“倒退走”中易受挫,需调整难度。

(二)优化建议

1.器械改良:用塑料瓶替代牛奶盒制作“稻田”,增加耐用性;根据幼儿能力调整障碍高度(如为平衡能力弱的幼儿设置 20cm 障碍)。

2.玩法拓展:增加“晒稻子”(搬运稻穗至指定区域,锻炼负重能力)、“碾米”(滚动纸筒碾压“稻穗”,增强手部力量)等环节,丰富游戏层次。

六、结论

“稻田小农夫”游戏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幼儿园户外游戏,通过自制体育器械创设劳动场景、模拟农耕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劳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平台,并实现了体育锻炼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践表明,该游戏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肌肉力量与耐力,同时帮助幼儿体会劳动价值,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习惯,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未来可通过优化器械、拓展玩法、加强家园联动,进一步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园体劳融合课程提供更多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鹤琴.儿童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 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本文系 2024 年度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课题《体劳融合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2024AHL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