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务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研究
庞连曼
身份证号码:120224198710013646
引言
全球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核心载体,城市水务行业长期以传统运营模式为主,存在能耗高、效率低、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既难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水务服务的需求,也与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要求存在差距。城市水务企业作为兼具公共服务属性与市场属性的主体,在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过程中,需平衡政策要求、公益责任与市场效益,其转型路径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亟需系统性研究破解。
一、城市水务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1.1 驱动因素
在驱动因素方面,政策、需求、技术与市场形成合力。政策层面,国家双碳目标、海绵城市建设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政策,为水务企业转型划定方向,通过制度约束与引导,倒逼企业突破传统模式。需求层面,居民对高品质供水的期待、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水务数据整合的要求,推动企业寻求更高效、更智能的服务方式。技术层面,物联网、大数据、AI 等数字技术与膜分离、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的成熟,为水务企业解决水质监测、能耗控制等难题提供工具,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1.2 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则集中在技术、要素、模式与生态领域。技术上,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且企业缺乏技术集成能力,难以将单一技术转化为全流程解决方案。要素上,部门间数据壁垒阻碍数据流通,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技术落地,同时资本投入回收周期长,影响企业投入意愿。模式上,传统重资产、强监管、运营模式僵化,企业多依赖单一业务收入,缺乏市场化的多元价值变现路径。生态上,行业内企业与环保、科技企业协同不足,且新质生产力评价标准缺失,导致转型缺乏统一指引,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二、城市水务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略路径
2.1 科技创新赋能
科技创新支撑。主要以解决水务行业技术问题为核心,促进技术从单个应用场景向整条产业链的集成发展。水厂改造关注低能耗、高品质核心工艺技术,解决水厂改造能耗大、出水水质不达标问题,以及污泥无害化利用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强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构建产学研创新研究平台,以行业技术瓶颈为研究目标,开展联合协作研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平台创新,打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2 绿色低碳转型
低碳化绿色发展是水务企业实现新生产力绿色原则的重要环节,应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减排的绿色体系,在能量上,实现水厂、污水处理厂能量使用结构转变,通过厂区建筑场地建立光伏发电站,引入水力发电,探索建立水厂自行发电、自行用电、自行处理的用电方案,量化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标准,通过改造工艺节约使用药剂与降低能耗,以利用污水厂厌氧消化所产生的沼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实现碳源的资源再利用。
2.3 要素优化重构
要素升级重塑是围绕动力激活水务转型发展活力,推动生产要素从简单依靠的阶段转向高端配置的阶段。一是关于数据要素,一方面跨越水务部内和其他如环保、市政、住建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一个统一的城市水务大数据中心,打通城市的水务、环境、经济等数据资源,并寻找数据在水质预判、用水需求、管网预测等方面的价值,使数据成为水务运营的“智慧大脑”。二是关于人才要素,一方面加快数字化、低碳化专业人才引进速度,补齐传统人才结构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对现有水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水务专业技术、数字化技能、低碳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化培训,使员工在拥有水务专业技术基础上,掌握数字化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低碳化能力,成为转型升级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三是关于资本要素,转变传统融资方式,在突破创新有限的空间中,积极向绿色金融市场靠拢,利用绿色债券、ESG 基金等工具吸收社会资金注入水务企业发展转型所需的资本活力。
2.4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致力于拓展水务价值范围边界,从单纯的水务服务商升级为价值创造者,突破传统水务领域的供水与污水处理业务边界,沿着服务链条提供水务咨询、智慧运维、节水方案设计、水质检测等,服务于政府、企业、百姓等不同主体,满足用户差异化的多样化需求。用户端,增值服务,针对居民提供智慧用水管家服务,通过“水管家”APP 提供水质订制服务、用户用水及节水管理与建议;针对工业企业客户,提供企业水效提升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监测服务帮助企业节水降本。尝试价值变现新模式,将水务业务与碳市场对接,打造水务领域的碳汇产品,参与碳市场交易;污水厂与水厂景观化改造后,打造水务、生态的科普旅游业务,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
三、城市水务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保障措施
3.1 政策保障
在政策保障层面,需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强化激励。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水务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政策,针对企业技术研发、绿色能源应用、数字化改造等关键环节,设立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将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纳入地方治水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倒逼政府与企业重视转型工作。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统一智慧水务数据接口、碳核算方法、再生水利用等技术标准,消除技术应用与产业协同中的标准壁垒,为企业转型提供清晰的规范指引。
3.2 企业保障
企业保障聚焦内部治理优化与能力提升,夯实转型根基。组织架构上,打破传统部门分工壁垒,设立科技创新部、低碳发展部等专职部门,统筹推进技术研发、低碳管控等工作,确保战略落地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机制建设上,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对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的团队与个人给予专项奖励,同时优化人才晋升通道,吸引并留住数字化、低碳领域的核心人才。
3.3 行业保障
行业保障则着力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凝聚转型合力。推动成立城市水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联盟,整合水务企业、环保企业、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促进技术共享、项目合作与经验交流,形成抱团发展格局。加强行业自律与交流,通过举办专题论坛、技术展会、案例观摩等活动,推广标杆企业的转型经验,引导行业整体向创新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同时推动行业协会参与政策制定与标准完善,搭建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桥梁,为水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结语
城市水务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适配国家战略、破解行业瓶颈的必然选择。为企业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引擎,绿色低碳是基本导向,要素重构是关键支撑,模式创新是价值延伸。未来,需持续推动政策、企业、行业协同发力,深化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效益。这一转型不仅能提升水务企业竞争力,更将助力城市水安全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参考文献
[1]刘晴靓,王如菲,马军.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供水面临的挑战、安全保障对策与技术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2022,58(01):1-12.
[2] 滕汉龙. 智能水网技术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应用[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5):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