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工程挑战与解决方案
王笑雨
光大水务(莒县)有限公司 山东 日照 276500
摘要: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环境工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其面临着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受损等难题,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同在,大气污染复杂难治理,自然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此,需从资源优化、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着手,运用科学调配、协同治理等手段。这不仅能化解当下困境,更对城市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环境工程;挑战;解决方案
引言
当前,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城市汇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与人口,成为发展的核心引擎。但与此同时,一系列棘手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从雾霾笼罩的天空,到散发异味的河流,再到不断减少的绿色空间,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平衡与居民生活质量。环境工程作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其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一、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工程面临的挑战
1.1 资源紧张与不合理利用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长,水资源需求急剧上升,部分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而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普遍,如老旧供水管网漏水严重、企业高耗水生产工艺仍在沿用。能源消耗方面,城市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煤炭、石油等消耗量大,且能源结构单一,清洁能源占比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还加重了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利用同样不容乐观,城市建设盲目扩张,大量耕地被侵占,且存在土地闲置、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工业园区与居民区混杂,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
1.2 环境污染加剧
大气污染愈发复杂,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排放源众多,污染物成分复杂,除了常见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也大量存在,形成复合型污染,治理难度极大。水污染严重威胁水生态安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导致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河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固体废弃物泛滥成灾,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建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而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大多采用简单填埋或焚烧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1.3 生态系统受损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自然栖息地被破坏,森林、湿地、草地面积锐减,生物栖息地破碎化,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城市中大量的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吸收并储存太阳辐射热,加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排放的废热,使得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打乱了原有的气候调节机制,极端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也随之退化,如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湿地净化污水、蓄洪抗旱功能减弱,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难以应对外界干扰。
二、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工程挑战的解决方案
2.1 资源优化与循环利用策略
水资源科学调配至关重要,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机制,合理分配水资源,同时推广高效节水器具和技术,如智能水表、滴灌喷灌系统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建设风力发电场、太阳能电站等,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土地资源方面,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进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对废弃矿山、污染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手段
大气污染治理需采取协同治理与精准管控技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污染源,实施针对性治理。水污染治理要采用深度处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升级污水处理厂工艺,如采用膜生物反应器、高级氧化技术等,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同时修复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固体废弃物处理要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之路,加强垃圾分类,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技术,将建筑垃圾制成再生建筑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3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要科学合理,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城市公园、湿地保护区等,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采取多种生态工程措施,如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建设人工湖、湿地;推广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优化城市下垫面,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等,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濒危物种拯救计划,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三、工艺管道施工质量提升展望
3.1 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管材研发领域,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开发兼具高强度与卓越耐腐蚀性的复合材料管道。例如,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其不仅强度远超传统金属管材,还能有效抵御各类化学介质的侵蚀,特别适用于化工、石油等严苛工况,能大幅延长管道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连接技术方面,快速连接技术不断革新,如新型的卡套式连接、热熔对接连接等,摒弃了传统连接方式中复杂的操作步骤,实现快速、精准安装,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泄漏风险,显著提升施工效率。智能化施工监测技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蓬勃发展,通过在管道关键部位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压力、温度、流量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深度挖掘,提前预测管道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
3.2 行业标准与规范完善
目前,工艺管道施工标准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存在差异,亟需统一。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各行业需求,制定涵盖各类工况的详细施工标准,明确管材选用、安装工艺、检验方法等关键环节的量化指标。例如,针对高温高压管道,精确规定其壁厚公差、焊接工艺参数等。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未按标准施工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形成有效威慑。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行业规范需定期更新。每 2 - 3 年对现有规范进行全面评估,及时纳入新技术、新方法,确保施工标准始终贴合行业发展前沿,为施工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3.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高校和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例如,开设工艺管道施工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模拟施工现场中,亲自动手操作管道安装、焊接等关键工序,提升实操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分享最新技术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在项目团队中,完善协作与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建立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沟通渠道,实现设计、施工、检验等环节信息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定期组织跨部门协作会议,共同商讨施工难题,提高决策效率。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促使其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从人员层面保障工艺管道施工质量稳步提升。
四、结论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工程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但通过实施资源优化、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结合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公众参与,有望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未来,需持续关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乐松成,涂云鹏,吴超.城镇化背景下污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4,40(07):136-138.
[2]陈磊杰,巨小芹,姜锦玉.浅谈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策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0):90-92.
[3]李鹏.试论生态环保的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