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降水天气下民航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稳定性优化研究
沈小刚
民航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观测室 710082
一、极端降水天气对民航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影响机制
1.1 对能见度仪的影响
民航常用的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红外光,测量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光强度,反演能见度值。极端降水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 “雨滴干扰”,高强度降水形成的密集雨滴会增强散射光强度,导致仪器误判 “能见度偏高”—— 当降水量≥30 毫米 / 小时时,能见度测量误差可达 200-500 米;二是 “镜头污染”,降水伴随的灰尘、污染物附着在仪器发射端与接收端镜头上,遮挡红外光传输,导致信号衰减,严重时引发仪器 “数据跳变” 或 “无输出”。
1.2 对自动气象站的影响
自动气象站的核心传感器直接暴露在室外环境,极端降水的影响具有 “针对性”:雨量传感器易因 “雨水倒灌” 导致计数偏差 —— 当降水强度 ≥50 毫米 / 小时时,雨量筒漏斗易被杂物堵塞,雨水溢出,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低 15%-25% ;风向风速传感器则因 “雨水黏附” 改变风杯、风标重心,导致风速测量误差增加 1-2 米 / 秒,风向偏差达 10-15 度。
1.3 对风切变预警系统的影响
民航地面风切变预警系统主要用于监测低空风切变,极端降水对其影响集中在 “信号衰减” 与 “数据解译偏差”:激光雷达风廓线仪通过发射激光束探测大气风场,密集雨滴会导致激光束 “多重散射”,缩短探测距离 —— 正常天气下探测高度可达 1000米,极端降水天气下仅能探测 500 米以下高度,形成 “低空观测盲区”;微波辐射计通过接收大气微波辐射反演温度、湿度廓线,极端降水会改变大气微波辐射特性,导致湿度数据解译偏差达 10%-15% ,影响风切变生成条件的判断。
二、极端降水天气下民航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稳定性不足的表现
2.1 设备防护结构设计不足
现有设备防护设计未充分考虑极端降水的 “高强度、长持续” 特性:一是能见度仪镜头防护等级偏低,多数设备采用 IP65 防护标准,仅能防 “中雨”,极端降水下雨水易渗入镜头内部,导致光学元件损坏;二是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安装不合理,如雨量传感器安装高度普遍为 1.2 米,极端降水伴随强风时,地面溅起的水花易进入雨量筒,造成 “虚假计数”;三是风切变预警系统防护措施缺失,激光雷达风廓线仪的发射窗口未配备自动清洁装置,降水附着的污物无法及时清除,持续影响信号质量。
2.2 数据质量控制算法滞后
现有数据质量控制算法难以应对极端降水导致的 “异常数据”:一是异常值识别能力弱,传统算法通过 “阈值法”识别异常数据,但极端降水天气下能见度常处于 “波动区间”,易漏判 “缓慢漂移型异常”;二是数据修复能力不足,当设备出现短时数据中断时,现有算法多采用 “线性插值” 填充数据,与实际气象条件偏差较大 ;三是多设备数据协同校验缺失,未利用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风切变预警系统的关联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无法及时发现单设备数据失真。
2.3 运维管理响应机制滞后
极端降水天气下,设备运维面临 “响应慢、处置难” 的问题:一是故障预警不及时,现有运维系统依赖 “设备离线报警”,无法提前预判潜在故障 ;二是运维资源调配效率低,极端降水常导致多设备同时故障,而机场气象运维人员通常仅 2-3 人,难以快速完成多设备检修;三是备件储备不足,部分机场未针对极端降水天气储备专用备件,故障后需从异地调拨,延长设备恢复时间。
三、极端降水天气下民航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稳定性的优化对策
3.1 升级设备防护结构,增强抗降水能力
从 “防护标准提升、安装方式优化、辅助装置增设” 三方面,强化设备抗极端降水能力:一是提高设备防护等级,将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传感器的防护等级提升至 IP67,镜头采用 “双层镀膜 + 防水密封圈” 设计,防止雨水渗入与镜头污染;雨量传感器采用 “防堵塞漏斗 + 溢流导流槽” 结构,漏斗孔径从 2 毫米扩大至 4 毫米,减少杂物堵塞,导流槽可将溢出雨水导向外侧,避免虚假计数;二是优化设备安装方式,将雨量传感器安装高度提升至 1.5 米,同时在周边设置 “防风挡雨板”,减少强风溅水影响;风切变预警系统的激光雷达发射窗口安装 “自动雨刮 + 加热除雾装置”,每 30 秒自动清洁一次,确保信号传输畅通;三是增设防雷接地装置,在自动气象站、风切变预警系统周边部署 “三级防雷接地网”,接地电阻控制在 4 欧姆以下,电源线、信号线加装 “浪涌保护器”,防止极端降水伴随的雷电损坏设备电路。
3.2 优化数据质量控制算法,提升数据可靠性
构建 “异常识别 - 数据修复 - 协同校验” 的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一是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值识别算法,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输入降水强度、温度、湿度等关联参数,学习极端降水天气下数据异常特征,实现 “波动型异常”“漂移型异常” 的精准识别,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二是改进数据修复算法,针对短时数据中断,采用 “多设备数据融合插值”;三是建立多设备数据协同校验机制,利用 “降水强度 - 能见度 - 风速” 的关联模型,对单设备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若某设备数据与关联模型偏差超过 20% ,自动标记为 “可疑数据”,并切换至备用设备数据,确保数据连续性。
3.3 构建智能运维体系,提升故障处置效率
依托 “物联网 + 大数据” 技术,打造 “预警 - 调度 - 处置” 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一是建立设备故障预判模型,在设备传感器中植入 “状态监测模块”,实时采集电流、电压、信号强度等运行参数,通过 LSTM 时序模型分析参数变化趋势,提前 1-2 小时预判故障,并向运维人员推送预警信息;二是优化运维资源调配,搭建 “区域运维协同平台”,当某机场出现多设备故障时,可通过平台调度周边机场的备用运维人员与备件,实现 “跨机场支援”;三是完善备件储备体系,按 “机场等级” 制定备件储备标准,千万级机场需储备能见度仪镜头、防水型传感器等专用备件各 5 套以上,同时在区域中心机场建立 “备件储备库”,通过冷链物流实现 2 小时内备件调拨,确保故障设备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 自动站观测工作经验点滴. 张玮.河南气象,2006(03)
[2] 做好冬季雨凇观测工作的建议. 刘晨.河南农业,2016(05)
[3]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策略分析. 李胜军;黄忠.南方农机,2019(23)
[4] 浅析如何提高民航气象特殊观测工作质量. 关春玲.科技信息,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