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家级非遗 “锡剧” 与现代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探究

作者

刘明辉 陆明 指导教师:徐忆巍

常州工学院 213000

引言

锡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将锡剧与城市文旅融合,对于锡剧的传承发展以及城市文化旅游的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为锡剧注入新的活力,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为城市文旅产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本文基于本科大学生的研究视角,对这一融合发展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锡剧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历史溯源

锡剧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 “东乡调”,这是当地乡民以男女对唱形式说唱故事的叙事山歌。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 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发展成曲艺形式的 “滩簧”,并因语音唱腔差异分为 “无锡滩簧” 和 “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江南民间舞蹈 “采茶灯” 的身段动作,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演出方式,形成滩簧小戏,即 “花鼓滩簧” 。此时的滩簧戏多在农村演出,角色多为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被称为 “对子戏”。

艺术特色

锡剧唱腔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三大基本调为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插入清板。其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具有男女分腔的特点。演员习惯用本嗓演唱,唱腔格式为 “起平落”,即起板一句,接清板数句,再落板一句。锡剧的音阶是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变宫、清羽、变徽、清角,构成五声性七声音阶,能形成十五种调式,表现力丰富 。早期锡剧采用 “同宫异腔”,男女唱腔调高相同但旋律不同。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上下句对偶,押韵但平仄要求不高,还有特殊的 “三脚句” 形式。

锡剧与现代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借助现代科技传承发展锡剧

现代科技手段为锡剧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技术,如高清摄影和录像,可将锡剧传统剧目、表演和音乐永久保存,防止失传;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能扩大锡剧的知名度。虚拟 AI 训练可辅助演员提升表演水平,优化动作与唱腔;虚拟投影技术实现的虚拟环境排练,节省人力物力和场地资源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能为锡剧的创新调整提供依据,促进其长远发展。此外,现代舞台音响灯光效果,如 3D 投影技术和先进音响设备,可增强锡剧的感染力,还原演员原生态唱腔,提升演出质量。

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内涵

城市需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丰富旅游内涵,锡剧作为常州等地的特色文化,与城市文旅融合,能打破游客对城市的刻板印象,推动城市旅游文化多元发展。例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昆曲都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常州等城市以锡剧为特色,能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锡剧与城市文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在欣赏锡剧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推动锡剧创新发展

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特点

现代人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文化消费,倾向于参与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而非被动接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文化艺术获得精神慰藉和情感共鸣。同时,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化、融合化趋势,单一文化形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更青睐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希望在文化体验中找到与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契合点。

锡剧创新发展方向

在内容创新方面,锡剧应实现题材多元化,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社会热点、年轻人情感等内容的剧目。例如,将现代都市生活融入锡剧,展现当代人的喜怒哀乐;以锡剧形式演绎经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赋予传统故事新的时代内涵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力求立体化,避免脸谱化、程式化,塑造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引发观众共鸣。主题思想应深刻化,挖掘人性深度,探讨社会现实,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这些创新,让锡剧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展现其独特魅力。

锡剧与现代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结合当地古镇,打造沉浸式锡剧体验

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锡剧融合能丰富游客体验,打破古镇同质化现象。在古镇的主要街道、广场、茶馆等场所设置小型舞台或流动表演点,安排演员表演经典剧目片段或结合古镇历史文化的原创剧目,营造 “戏在景中,景中有戏” 的氛围 。将民宿房间设计成锡剧经典剧目的场景,提供戏服试穿、戏曲化妆体验等服务,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锡剧文化。开发锡剧脸谱彩绘、戏曲身段教学、锡剧唱腔体验等互动项目,设置锡剧文化体验馆,利用 VR、AR 等技术,让游客了解锡剧的历史、艺术特色和表演形式,增强趣味性和记忆点。

开发文创产品,让锡剧走进日常生活

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锡剧经典角色为原型,设计可爱、时尚的玩偶和手办,推出限量版或联名款,增加收藏价值,吸引年轻群体 。将锡剧脸谱、服饰等元素融入冰箱贴、明信片、书签、钥匙扣等日常小物件,以及文具、手机壳、帆布包、围巾、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品,让锡剧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推出以锡剧元素为造型的特色雪糕、糕点,设置锡剧主题餐厅,提供文化主题套餐。同时,开设线上文创商店,通过电商平台推广产品,扩大影响力;在线下景区、博物馆、剧场等地设置文创商店,方便游客购买。

建设文化场地,打造锡剧文化地标

建设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锡剧博物馆,展示锡剧的历史、艺术特色、经典剧目、代表人物等,并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吸引爱好者和游客参与 。建设专业锡剧剧场,定期举办各类锡剧演出,包括经典剧目、新编剧目以及跨界融合的现代剧目。推出 “锡剧之夜” 等主题活动,结合灯光秀、沉浸式演出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开设锡剧表演培训班,邀请名家授课,培养爱好者。在古镇或城市中心建设锡剧文化广场,设置锡剧雕塑、文化墙、戏曲长廊等,打造锡剧文化地标,定期举办锡剧快闪、戏曲巡游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打造锡剧主题街区、特色小镇,构建锡剧文旅生态圈

在古镇或城市商业区打造锡剧主题街区,汇聚锡剧演出、文创商店、特色餐饮、手工艺店等业态,建筑风格融入锡剧元素,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定期举办锡剧文化节、戏曲市集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依托锡剧发源地或传承地,打造锡剧特色小镇,建设锡剧学院、传承基地、演艺中心等设施,设置文化体验区、非遗手工艺区、特色美食区等,形成文旅综合体。推出 “锡剧文化之旅” 主题线路,将小镇与周边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旅游产品。举办锡剧文化节、戏曲大赛、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出 “锡剧 + 旅游” 套餐,如 “看锡剧、游古镇、品美食” 等,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构建完整的锡剧文旅生态圈。

锡剧的未来与展望

锡剧与现代城市文旅的融合发展,对于锡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城市文旅产业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锡剧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创新产品设计,加强场地建设和产业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开发文创产品、建设文化地标以及主题街区和特色小镇,能够让锡剧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推动锡剧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丰富城市文化旅游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持锡剧的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让锡剧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课题:常州工学院2024省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国家级非遗锡剧与现代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11055066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