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非遗资源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
邓玲燕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五实验幼儿园 福建 南平 353600
随着文化传承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因地制宜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的要求。政和县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拥有 8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元类型,为幼儿园主题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宝库。然而,当前幼儿园在利用本土非遗资源时,常面临“资源筛选与幼儿认知适配难”“静态资源向动态活动转化不足”等问题,导致非遗文化难以真正融入幼儿日常学习。基于此,本文立足政和县实验幼儿园的实践探索,以“文化传承视角下本土资源融入幼儿主题活动”为核心,聚焦本土非遗资源的教育转化,探索适宜幼儿园学段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策略,旨在通过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动形式,让非遗文化浸润幼儿成长,同时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一、基于本土非遗资源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思路
(一)以“双适配”为原则筛选非遗资源,奠定活动基础
筛选环节需紧扣幼儿认知特点与文化传承目标,从政和县83 项非遗资源中精准挖掘素材。一方面遵循“幼儿适配性”,优先选择安全可控、互动性强的资源,如将省级非遗“政和白茶制作技艺”简化为“观察茶叶形态”“体验轻揉茶叶”等低难度内容;另一方面兼顾“文化代表性”,纳入“廊桥营造技艺”“奇异龙相关文化符号”等能体现政和地域特色的资源,形成“非遗资源推荐清单”,确保资源既承载文化内涵,又符合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学习特点,避免因资源难度过高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二)以“儿童视角”转化资源,设计多元主题活动
围绕筛选后的非遗资源,以幼儿兴趣为核心构建主题框架,实现静态资源向动态活动的创造性转化。例如针对“传统戏剧类非遗”,可以通过设计“戏剧小舞台”主题活动,简化服饰穿戴流程、改编简短戏剧片段,让幼儿通过道具制作、角色扮演感受非遗美学。活动设计强调 “亲历体验”,避免机械讲解,让幼儿在操作与探究中自然感知非遗文化。
(三)以“家园社协同”为支撑,拓展活动实施场景
依托“三方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为主题活动提供多维支持。邀请社区非遗传承人进园开展“非遗小课堂”,如请白茶技艺传承人演示简易制茶步骤、廊桥匠人指导幼儿用积木搭建迷你廊桥;设计“非遗亲子任务”,如“和家长寻找身边的非遗符号”“共同制作非遗手工作品”,推动家长参与活动设计。通过这种“幼儿园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模式,让幼儿在多元场景中深化非遗体验,也为主题活动注入持续活力。
二、基于本土非遗资源的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非遗情境,激活幼儿感知体验
在主题活动实践中,需依托筛选后的非遗资源,打造可看、可触、可互动的沉浸式情境,让幼儿在具象环境中自然亲近非遗文化。以政和县“廊桥营造技艺”非遗资源为例,在“小小建筑师”主题活动中,可在班级区域创设“迷你廊桥工坊”:墙面张贴政和本地廊桥(如星溪廊桥)的实景图片与简易结构示意图,地面用积木、纸板搭建廊桥雏形,桌面摆放廊桥构件模型(如斗拱、梁架)与安全剪刀、彩纸等手工材料。活动开展时,先通过播放廊桥建造过程的动画短片,让幼儿直观了解廊桥的历史与结构;再引导幼儿走进“工坊”,自由触摸构件模型、观察廊桥细节,鼓励他们用积木模仿搭建“自己的廊桥”,教师则结合幼儿操作过程,用浅显语言讲解“廊桥为什么能防雨”“斗拱的作用”等非遗知识。
(二)设计分层体验式游戏,适配幼儿发展差异
考虑到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认知与能力的差异,需将非遗主题活动转化为分层递进的体验式游戏,让不同年龄段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适宜的非遗学习体验。以政和县“传统美术类非遗”(如剪纸)为例,小班可设计“非遗纹样配对”游戏:将非遗纹样(如剪纸图案)印在卡片上,打乱后让幼儿寻找相同纹样进行配对,通过简单的视觉游戏初步感知非遗美学;中班可开展“简易剪纸体验”游戏:提供提前处理好的纸片,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剪纸技艺的巧妙;大班则设计“非遗剪纸创作”游戏:结合政和“奇异龙”文化符号,提供龙形剪纸模板,鼓励幼儿在模板基础上自主添加花纹,既锻炼创造力,又深化对本土非遗与文化符号的认知。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动态观察幼儿表现,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更多示范与辅助,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增设拓展任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
(三)构建闭环式评价优化机制,保障活动实践实效
为避免非遗主题活动流于形式,需建立“过程跟踪—多方反馈—持续优化”的闭环评价机制,从活动设计、实施到效果进行全方位把控。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影像拍摄等方式,跟踪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与进步,形成“幼儿非遗学习成长档案”。另一方面,拓宽评价主体,联动家长与社区非遗传承人参与评价:通过发放 “非遗主题活动家长反馈表”,收集家长对活动内容适配性、幼儿兴趣提升度的意见;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活动观摩,从文化传承准确性的角度提出建议。最后,依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优化:若发现小班幼儿对“廊桥结构”游戏兴趣不足,可增加“廊桥寻宝”等更具趣味性的环节;若家长反馈“非遗亲子任务”难度过高,可简化任务步骤。通过这种闭环机制,不断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本土非遗资源真正融入幼儿主题活动,既实现文化传承目标,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本土非遗资源,并通过“双适配筛选—儿童化转化—家园社协同”的设计思路,结合情境创设、分层游戏、闭环评价等实践策略,可让非遗文化自然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这既丰富了园本课程,更助力幼儿萌发本土文化认同,也为同类幼儿园非遗主题活动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苏美兰.桂林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5(02):16-17.
[2]王冠缨.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即墨文化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2023(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