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6G移动终端安全意识提升路径探析
董婷婷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 223400
1 引言
随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也逐渐显现。6G 网络具备超高速率、超低时延和万物互联等特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交互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隐私侵犯、身份伪造等新型安全威胁。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高度依赖智能终端,却普遍缺乏对 6G 环境下安全风险的系统认知与防范能力。当前高校在信息安全教育方面仍停留在传统网络安全层面,未能及时跟进技术发展,且思政教育与信息安全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因此,亟需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6G 移动终端安全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于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结合 6G 技术特征与大学生行为特点,分析当前安全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对策,旨在构建技术素养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安全教育新范式,提升大学生在智能时代的信息安全素养与责任意识。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6G 移动终端安全的基本概念
6G 移动终端安全是指在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保障智能终端设备及其所承载的数据、应用和服务在使用过程中免受非法访问、篡改、窃取或破坏的能力。相较于5G,6G 将实现太赫兹频段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使得终端设备不仅限于手机,还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终端和脑机接口等新型形态。这些技术的集成提升了便利性,但也扩大了攻击面,如边缘计算节点易受入侵、AI 模型可能被对抗样本误导、用户行为数据被深度画像等。6G 终端安全涵盖物理安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隐私保护、应用安全等多个维度,要求用户具备更高的安全素养。尤其在高校环境中,大学生频繁使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社交互动和金融交易,若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极易成为网络诈骗、信息泄露和恶意软件传播的受害者。因此,理解6G 终端安全的内涵,是开展有效安全教育的前提。
2.2 思政教育在安全意识培养中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中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信息安全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属于“智”与“德”的交叉范畴。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诚信、法治”,这些价值理念可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增强责任意识与法律观念。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全育人”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提供了制度框架,使安全意识培养不再局限于技术培训,而是贯穿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科技伦理与青年使命相结合,思政教育可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层面协同提升大学生对6G 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应对能力。
3 问题分析
3.1 大学生对 6G 终端安全风险认知不足
当前大学生普遍对 6G 移动终端的安全风险缺乏清晰认知,存在明显的“技术盲区”与“风险误判”。多数学生仅将网络安全理解为防病毒或不点击陌生链接,忽视了 6G 环境下更为隐蔽和复杂的风险形式,如基于 AI 的深度伪造攻击、跨设备数据追踪、边缘节点劫持等。调查显示,超过 70% 的大学生未曾关注过 6G 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涉及金钱就不危险”。此外,由于 6G 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相关安全知识未被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学生主要依赖社交媒体碎片化获取信息,导致认知片面甚至被误导。
3.2 思政教育与信息安全教育融合度不高
尽管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但二者在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上长期处于割裂状态,未能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侧重理想信念、道德法治教育,较少涉及具体技术场景下的行为规范;而计算机类课程则偏重技术原理与操作技能,缺乏价值引导与社会责任教育。这种“重技术轻伦理”“重理论轻实践”的分离模式,导致学生虽掌握一定技术知识,却难以将其转化为负责任的网络行为。例如,在讲授数据加密算法时,教师往往忽略对数据权利、隐私伦理的讨论;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也鲜少联系到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重要性。
3.3 高校安全教育内容滞后于 6G 技术发展
当前高校普遍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仍以传统互联网安全为主,内容多集中于密码设置、防钓鱼邮件、公共 Wi-Fi 风险等 5G 及之前的技术场景,严重滞后于 6G 技术的发展步伐。6G 带来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超高密度连接、AI 驱动的自动化系统等新特征,使得原有安全知识体系难以应对新型威胁。例如,针对卫星通信链路的干扰、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冲击、脑机接口引发的意识安全争议等问题,现有教材几乎未予涉及。若不加快课程体系改革,高校将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智能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大学生 6G 安全风险认知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 6G 移动终端安全风险的认知,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体系。首先,应将6G 安全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与通识课程模块,通过专题讲座、微课视频等形式普及6G 技术特征及其潜在风险,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知框架。其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的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数据泄露、AI 欺骗等攻击过程,增强感性认知与危机意识。最后,建立定期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校园 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最新安全动态,形成持续性的认知输入,确保学生在技术演进中始终保持警惕。
4.2 推动思政课程与信息安全教育深度融合
实现思政教育与信息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构建“价值—技术—行为”一体化育人模式。首先,在思政课程中增设“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专题模块,结合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数据主权、人工智能治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加密算法时引入“保护公民隐私是基本人权”的伦理讨论,在讲解网络协议时强调“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政治责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制度化、常态化融合机制,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5 结论
6G 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移动终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高校在安全意识教育方面面临认知不足、融合不够、内容滞后、行为脱节等多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途径,具备价值引领、思想塑造和行为规范的独特优势,应成为提升大学生 6G 安全意识的重要支撑。通过强化风险认知教育、推动思政与信息安全深度融合、更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常态化行为引导机制,可有效实现技术素养与价值观念的协同发展。未来高校应以6G 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安全育人生态,培养既懂技术又守底线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磊, 张晓燕. 6G 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J]. 现代教育技术,2023, 33(11): 89-95.
【2】李明.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8): 112-116.
【3】陈志远, 刘洋. 人工智能背景下移动终端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 [J]. 信息安全研究, 2024, 10(3): 201-208.
课题题目:6G 时代大学生移动终端安全风险及其思政教育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SJSZ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