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生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多维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美丁

农安县万金塔乡中心小学 130200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与量之间直观联系的建立,促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伴随着教育改革,如何有效地发展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量感并建构多维教学策略体系,就成了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基于学生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多维课堂教学意义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重要性。就学科本质而言,量感作为学生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依据,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直观的知觉和认识[1]。为了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数学运算、几何形状和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知识,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等基础参数的定义和测量技巧是至关重要的,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培养量感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较好的量感,学生就能很快地判断出量是否合理,并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题,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与此同时,量感在形成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这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二、基于学生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多维课堂教学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提升量感直观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量感的产生则需依赖于现实、具体的生活情景。小学生认知特点决定其在贴近生活情境中更有代入感,把抽象数学量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直观数量表象,进而认识数量概念和含义,并在已掌握的知识和尚未探索的领域之间建立联系,而创造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正是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2]。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给班级量身定做窗帘”的生活情境,首先提出问题:“教室窗户要装新窗帘,怎样量窗长?”指导学生对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反思。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尝试使用不同工具(如直尺、软尺、绳子等)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进一步引入厘米、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并指导学生去寻找在教室内长度大约为1 厘米、1 米的物体,例如手指的长度、课桌的长度等,以便将这些抽象的长度单位与实际的物体相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窗户长度、宽度进行测量,采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数据记录、转换,比较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通过该情景,学生既了解了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又在实践中感知了不同长度单位所适用的范围,强化了长度量感这一直观感受,从而达到由具体向抽象认识的转变。

(二)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量感的感知认识

实践操作对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对量感发展而言,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在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下,感受到具体活动中量的变化并累积其表象,继而产生比较稳定的量感[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着重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由活动构建而成的,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规律并达到内化知识。

以“质量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称重员”的活动。准备天平、弹簧秤、台秤等多种称重工具,以及不同质量的物品(比如苹果、鸡蛋、大米、书包)。当活动启动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拎一拎、摸一摸等方法,来初步体验不同物品的重量差异,并据此推测其质量。然后,指导学生分小组用不同的工具实际称量、记录数据、比较推测和实际测量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操作称重工具,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通过称量大约500 克的 10 个鸡蛋,可以推算出1 千克鸡蛋的数量。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任务,请学生试着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替代砝码”,如:回形针、黄豆等来衡量文具盒的质量,并体验一下质量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通过不断的操作、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质量和量感的理解,形成对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实量感的认知维度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新机遇,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和动态几何软件等先进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复杂的数学概念以动态和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多维度地观察与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直观呈现的缺陷,充实了学生对数量的感知。

在进行“认识时间单位”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动态课件、模拟时钟等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用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年、月、日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动态时钟显示时针、分针和秒针运动轨迹,并直观地显示出时、分、秒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当教师解释“一分钟的长度”这一概念时,学生会通过课件来展示秒针转动一周的全过程,并同时播放1 分钟的音乐和倒计时视频,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获得一分钟时长体验。此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时间小镇”的虚拟场景,学生在其中完成不同任务(比如在 30 秒钟之内完成拼图,一分钟之内记住数字等),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时间的流逝与长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鲜活可感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维度上建立时间量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建构多维课堂教学策略对于促进量感培养成效至关重要。通过厘清培养量感的意义,对教学现状进行剖析,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维度进行策略制定,可以有效推动学生量感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深入对量感培养的研究,并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促进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晓婷.“ 双新” 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 理科爱好 者,2025(04):224-226.

[2]王芳.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J].理科爱好者,2025(04):170-172

[3] 陈 梦 姗 . 基 于 核 心 素 养 的 小 学 数 学 量 感 培 养 路 径 [J]. 文 理 导 航 ( 中旬),2025(0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