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测绘误差传递规律及控制

作者

黑文博 李牧林

身份证号:410324199012222554 41088119960318779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施工过程的测绘工作对于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和后期运营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由于工程结构庞大、作业面广泛、工序交错以及测量工具与人员因素的多样化,各类测绘误差在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并呈现出明显的传递性与积累性。尤其在轨道线路铺设、结构节点对位、盾构隧道掘进等关键施工环节中,微小的测绘偏差若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将可能造成结构变形、线形偏移,甚至影响运营阶段的列车运行安全与舒适性。因此,系统研究施工测绘误差的传递规律,并构建科学有效的控制机制,成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绘误差的来源与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涉及多个测量阶段,包括初期控制测量、施工放样、结构监测与成果复核等,每一环节都可能引入不同类型的误差。从误差来源角度看,可将其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三类。系统误差具有一定规律性,常因仪器本身、环境因素或方法不当引起,如仪器标定不当导致的固定偏差,气温变化引起的钢尺膨胀等。偶然误差则因观测过程中的非可控因素波动产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如操作员读数误差、光线干扰等。粗差则通常为测量操作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如误点编号、观测值抄错等,虽出现频率低,但影响严重。

二、施工测绘误差的传递机理与影响路径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绘误差的传递本质上是一种误差链式反应,由初始测量基准误差向各后续测量环节递进传导。在放样过程中,初始控制网误差会直接影响结构轴线定位的准确性,进而传递至结构安装与轨道铺设阶段。在隧道施工中,导向控制误差随盾构机推进累积,并在测距测角转换中放大形成位置偏差;当该偏差未被及时调整,最终将导致隧道线形不符合设计标准。误差传递路径通常表现为:控制点误差 → 放样误差 → 安装误差 → 结构偏差。特别在盾构隧道对接段,若两侧施工存在独立误差源,其累积叠加效应更为明显,形成双重误差耦合。此外,施工环境中的地质变形、机械振动等外部因素,也会通过影响测量基准点的稳定性,引发二次误差传递。

三、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绘误差的系统控制策略构建

为有效控制施工测绘误差的传递与积累,需构建一套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的测绘误差系统治理策略。首先,在控制测量阶段,应采用高精度 GNSS 技术与地面激光扫描手段建立稳固控制网络,并通过双重平差与动态基准复核提高初始基准点精度与稳定性。其次,在放样与施工过程应实施测量数据闭环控制机制,构建“观测—分析—反馈—修正”四步法,对关键点位实施动态监控与实时误差修正。对于盾构施工,应引入全站仪自动导向系统并结合惯性导航装置,实时修正推进过程中的位置偏差。同时,构建测绘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对误差源头进行量化分析与分级管理,实现从数据采集到结构安装全过程的误差溯源与责任追踪。在施工关键节点如隧道对接、高架段交汇、轨道铺设等阶段,建议设置独立复测机制与第三方监测手段,确保误差不会在局部区域累积扩散。最后,应建立测绘人员分级培训与考核体系,提高测量团队操作标准化水平,从源头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偶然误差与粗差。

四、新型测绘技术在误差控制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近年来,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BIM+GIS 融合等新型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极大提升了误差识别与控制能力。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其可在复杂空间环境中实现高密度、高精度的点云数据获取,对结构面形、轴线偏移、节点错位等进行实时比对与可视化呈现,为误差源头诊断提供强有力支撑。BIM 技术与测绘系统深度融合,可实现设计、施工、测绘三维数据统一管理,通过模型对比技术识别偏差位置与大小,并与现场传感器数据联动形成误差报警系统。在典型案例中,某城市地铁盾构区间采用 BIM+ 激光扫描联合控制技术,对每10 环盾构施工进行一次高精度测量与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推进路径偏差超过 3mm 即触发校正程序,最终将区间线形控制在 2mm 以内,有效保障了结构连续性与隧道对接精度。

五、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测绘误差控制的系统化建设路径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测绘误差的系统控制,不仅依赖技术手段的提升,更需从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层面开展系统化建设。首先,应建立跨专业协同的测绘控制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施工、测量、监理等多方数据共享与协同作业,提升测绘数据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其次,应强化测绘流程标准化建设,建立各测量节点的作业规范、误差容限标准及校核流程,推动“测—校—审”闭环机制落地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应引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记录各阶段测绘数据与控制行为,构建“数据驱动—图像可视—结果联动”的管理模式。同时,建议将测绘误差控制纳入工程质量奖惩机制中,通过绩效评价与责任追溯推动各施工单位提升测绘质量意识。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绘精度的专项技术导则与行业规范,强化监管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全行业向高质量测绘迈进。未来,结合城市数字孪生与智慧工地建设,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与AI 分析,可进一步实现施工期测绘误差的实时预测与动态控制,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进入智能化、高精度、低误差的新阶段。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测绘误差的传递性、隐蔽性与累积性决定了其控制工作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通过对误差类型、传播机制与影响路径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的系统化控制策略,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应用实践,验证了多种技术手段在误差识别与精度保障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动态监控系统、优化数据管理流程、引入智能化平台及强化制度保障,可以有效遏制测绘误差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期的传递与放大,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后期运营安全。未来,随着智慧建造理念的深入推进,测绘误差控制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协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与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傲,陈航,林泽耿.临近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变形监测实例[J].广州建筑,2019,47(02):42-45.

[2]张登科,赵磊,何远鹏,等.基于 CPⅢ测量控制网的轨道精调技术及在城市轨道交通环保升级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通报,2021,(S1):226-232.

[3]2023 年度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展示[J].城市轨道交通,2024,(04):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