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算法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热伊罕古力·吐尔荪

身份证号:653130199704091763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以智能算法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主流智能算法的基本原理、工程实践路径与优化成效,探讨其对未来智能控制系统的推动作用与发展趋势。

一、智能算法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理论基础与优势

智能算法是指以人工智能理论和计算智能方法为基础,利用机器学习、群体智能、模糊逻辑等手段,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算法总称。常见的智能算法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蚁群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支持向量机等。与传统控制算法相比,智能算法最大的特点是无需预先建立精确的系统数学模型,而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实时采集信息的学习和分析,实现对系统规律的自主建模与行为预测。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例,其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联结结构,通过大量样本数据的训练,自动学习复杂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适合解决高度非线性、难以建模的控制问题。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群体智能算法则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和群体协作行为,具备全局寻优和多目标优化能力,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局部极值,适用于参数自整定与多目标控制策略优化。模糊控制算法能够处理系统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提升了控制系统在未知扰动与突变环境下的适应性。智能算法与现代传感器、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结合,可实现对生产过程和系统状态的全方位动态感知和智能化控制,极大拓展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边界和优化空间。

二、智能算法在复杂过程控制与参数自整定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电气自动化系统广泛应用于发电厂、石油化工、冶金、智能制造、交通枢纽等复杂生产场景,这些系统普遍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参数时变和非线性等特性。智能算法在复杂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模型辨识、参数优化与自整定、过程控制策略创新等方面。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自适应控制策略,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持续学习,自动捕捉过程动态特性,实现对系统控制参数的实时调整和最优设定。例如,在大型发电机组励磁系统中,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能够根据负荷波动和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励磁电流,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电能质量。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常被用于过程控制参数寻优,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或多变量控制策略的全局搜索与自适应调整,提升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定性。在电气设备节能运行、调度优化等场景中,智能算法通过对负载特性、能耗模型的实时识别和预测,动态优化运行参数,实现能耗最小化与系统性能最大化。此外,模糊控制算法在对复杂非线性过程的控制中表现突出,能有效补偿传统控制器在模糊区间内的迟滞与不确定性,提升系统鲁棒性与抗扰动能力。通过智能算法的嵌入,电气自动化系统在面对复杂工况与扰动时表现出更高的自适应性与优化水平。

三、智能算法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中的创新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环境多变且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系统设备出现故障、传感器失效、控制单元误差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智能算法为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以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诊断算法,能够基于历史故障数据和实时监测信号,自动识别设备异常、预测故障发

[1]

生概率,实现对多源、多类型故障的早期预警与定位。例如在高压输电系统、电动机驱动系统中,通过神经网络对电流、电压、温度等多变量的动态特征进行识别,可有效判别轴承故障、绝缘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模糊逻辑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可对复杂症状进行推理与分类,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诊断建议和容错操作方案。粒子群、遗传算法等群体智能算法可用于容错控制策略的自动寻优与参数调整,实现系统在部分单元失效情况下的性能最优恢复。智能算法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故障自愈能力,减少了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未来,随着智能传感、边缘计算和云平台的融合应用,基于智能算法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将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实时化。

四、智能算法驱动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优化与能效提升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度层面,智能算法为提升系统能效、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工具。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需求响应、分布式能源管理、智能照明与楼宇自动化等应用场景中,智能算法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与模式识别,实现用电需求的精确预测和系统能耗的动态调节。例如,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智能空调与照明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感知环境变化与用户需求,自适应调节运行策略,实现舒适性与节能性的最优平衡。粒子群算法在微电网能量管理、发电侧与储能侧的优化调度中,能够对不同能源供给方案进行全局优化,提升新能源消纳率和系统综合能效。遗传算法在复杂设备的开关控制、故障恢复和设备优化组合中,实现运行成本、维修风险与能效目标的多目标权衡。智能算法还在工业机器人路径优化、生产调度、设备健康管理等领域得到应用,推动了智能制造与智能运维的快速发展。通过多种智能算法的协同融合,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能效提升、运行安全、经济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结论

智能算法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极大丰富了系统的建模、控制与管理手段。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粒子群、模糊控制等智能算法的集成应用,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复杂过程控制、参数自整定、故障诊断、能效优化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柔性化和自适应能力。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智能算法不仅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稳定性和运行安全,还为工业自动化、能源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展望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算法将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多场景、全流程深度融合应用。行业应进一步加强智能算法的理论创新、工程集成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向自学习、自优化、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方向迈进,实现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工业生产与社会运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笑寒.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6):4-6.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6002.

[2]李慧.PLC 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24,31(12):196-198.

[3]居玮,张雨桐,刘大海.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1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