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探究
王越萱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1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层次、多形态的发展特征。从教学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智能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配置。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普遍采用动画演示辅助理解课文情境,通过互动白板实现生字词的多维呈现。这种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体验。在写作教学中,部分学校引入AI 批改系统,能够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实时语法检测和内容评价,为教师减轻了基础性工作负担。
然而,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仍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城市优质校往往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数字化资源库,能够开展 VR 古诗鉴赏、AR 课文场景还原等创新实践。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受限于网络条件和师资水平,多停留在基础性多媒体课件应用阶段。这种地域差异导致技术赋能教育公平的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此外,不同学段的技术应用也存在显著分化。低年级更侧重通过游戏化互动培养学习兴趣,而高年级则倾向于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视野,但中间缺乏系统化的能力衔接设计。
当前应用主要暴露出三方面结构性问题。首先是技术应用表层化倾向,部分课堂将多媒体展示等同于信息化教学,出现“用动画替代文本细读”“以视频解说取代语言品味”等现象。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过度依赖背景视频可能导致学生忽视对文字本身的揣摩与玩味。其次是资源整合的碎片化,各类教育 APP、网络平台之间缺乏有效联通,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不同系统间切换,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构建
2.1 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与语文课程强调的“语言运用”本质高度契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可通过虚拟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平台等数字工具,引导学生像语言实践者那样思考与表达。
情境认知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融合模式的设计维度。该理论指出,知识的获取与运用离不开具体情境,而信息技术恰好为语文学习提供了虚实结合的情境场域。当前主流的沉浸式技术(如 VR/AR)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荷花》中的“挨挨挤挤”、《观潮》中的“白浪翻滚”等抽象文字转化为可体验的立体场景。这种具身认知体验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其形象思维能力。在实践层面,需特别注意情境创设与语文要素的有机结合,避免陷入“重场景轻文本”的误区,始终确保技术手段服务于语言素养的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方面,首要遵循“语文为本,技术为用”的基本准则。信息技术应用必须扎根于语文课程的核心要求,任何技术介入都应以提升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关键能力为导向。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动画演示应聚焦汉字演变过程而非娱乐效果,确保学生通过视觉线索理解构字规律。其次是“双主互动”原则,即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智能教学系统不应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而是作为增强师生互动的媒介,如在作文批改中,AI 可识别语法错误,但修辞赏析等高阶反馈仍需教师主导。
适应性原则对实现因材施教具有特殊意义。信息化教学模式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通过学情分析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当前智能终端搭载的眼动追踪、语音识别等技术,使实时监测学生的阅读专注度、朗读流畅性成为可能,教师可据此调整教学节奏。最后是“沉浸适度”原则,需平衡虚拟体验与真实语言实践的关系。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VR 场景体验时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文本细读和语言品析,这是技术应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边界问题。
2.2 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
首要路径是构建沉浸式语言学习情境。教师可依托智能技术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多维感知体验,但需严格遵循“文本为基、技术为辅”的原则。例如在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通过 VR 设备观察水流飞泻的立体场景,再回归诗句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进行对比品析,最后组织学生用平板电脑拍摄校园景物并尝试创作类似诗句。这种“技术体验—文本对照—创作迁移”的三段式设计,既发挥了技术的场景还原优势,又确保了语言本体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学段特点,低年级可侧重通过互动游戏强化识字记忆,如利用 AR 技术使汉字部首“活起来”;高年级则可借助数字故事创作平台,将课文改编为多媒体叙事作品,深化对文本结构的理解。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是第二项关键实施路径。教师应利用智能分析系统识别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设计弹性化的学习任务。以阅读教学为例,通过在线阅读平台的轨迹分析,可自动生成学生的“阅读能力画像”,据此推荐适合的拓展材料——对信息提取能力较弱的学生推送说明文专项训练,对情感体会不足者则推荐散文赏析任务。在写作指导中,智能批改系统可自动识别学生习作中的高频错误类型,教师据此组建“比喻句优化”“细节描写提升”等微型学习小组,开展靶向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新升级的语音交互技术已能实现实时朗读评测,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课文诵读,系统即时反馈停顿、重音等问题,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第三路径是建立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单一分数评价,构建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课前通过在线测评诊断学生先备知识,如利用“汉字听写闯关”游戏检测识字量;课中运用课堂应答系统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质量,形成参与度雷达图;课后则借助电子成长档案袋,累计收藏学生的优秀朗读录音、创意写作等数字化学习成果。特别要发挥技术的互动评价优势,例如组织跨班级的“网络作文互评”活动,学生通过评论弹幕功能对同伴习作提出建议,教师再对互动质量进行二次评价。
在具体方法层面,建议采用“双线混融”的教学组织方式。线下课堂聚焦深度对话与高阶思维训练,如围绕 VR 体验后的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辩论;线上空间则延伸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单元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地习俗资料,用思维导图工具整理后云端共享。技术应用要把握“适时适度”原则:文言文教学可适当延长虚拟场景体验时间,而现代文阅读则应控制多媒体使用频次,确保学生有充足静读时间。
结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资源—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破解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应用表层化、资源碎片化等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基于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理论,研究表明:智能终端设备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尤其在古诗文情境还原、个性化阅读指导等方面效果突出。通过最新教学实践验证,沉浸式学习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明显提升,而基于数据分析的弹性任务设计则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 白轩.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故事家(下)》,2025,(2):1-3.
[2] 吴燕明.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3):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