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策略探微

作者

范珈铭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尚德学校 吉林长春 130000

1 跨学科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跨学科教学是指通过系统整合两个或以上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认知结构。从本质上看,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教学并非简单叠加多学科内容,而是以科学概念为枢纽,依托真实情境实现各学科要素的深度交融。正如饶晓玉所述,这种教学模式能“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跨学科教学具有三个典型特征:首先是整合性,强调通过主题式学习任务,将数学的逻辑分析、语文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形象思维等不同学科能力融入科学探究过程。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主题时,学生既需要运用科学观察方法记录数据,又需借助数学统计图表分析规律,最终通过语文写作完成实验报告,实现多维度能力的综合训练。其次是情境性,杨谦在研究中指出,有效的跨学科教学需“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构建真实问题场景,如设计“校园雨水收集系统”项目时,需结合工程技术的结构设计、数学的容积计算以及科学的生态知识,使学习更具实践价值。最后是建构性,强调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如在“声音传播”实验中,通过对比音乐课的音阶变化与科学课的振动原理,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声学规律。

2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系统性规划,以科学核心概念为纽带,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真实情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框架。郭云婷指出,跨学科融合教学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路径,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师应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结合数学的逻辑分析、语文的表达训练、艺术的创意表现等学科特征,制定三维目标:知识维度注重科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结,能力维度强调综合思维与问题解决,素养维度关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课程内容的整合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挖掘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自然契合点。吴淑瑶的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来加深理解,这种理解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支撑。以“垃圾分类与处理”主题为例,科学中的物质性质分析可与数学的垃圾数量统计、语文的环保倡议书写作、美术的回收装置设计等内容有机融合。内容选择应遵循“生活化、实践性、适切性”原则,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家庭生活或社区问题中取材,确保学习内容既具跨学科特征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实施阶段需采用多元化的组织策略。项目式学习是跨学科教学的有效载体,通过设计“制作太阳能玩具”“规划校园节水系统”等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易正杰在研究“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案例时发现,跨学科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这种发展往往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互动形式得以实现。在“天气观测”单元中,学生可以扮演气象员(语文表达)、数据记录员(数学统计)、仪器制作者(劳动技术)等不同角色,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注重过程的指导,提供脚手架支持,如设计任务单、搭建资源平台、组织阶段性反思等。

评价方式的革新对跨学科教学实施具有导向作用。传统单一学科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需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采取学习日志、作品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关注学生在跨学科探究中的参与度与合作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应侧重问题解决的创新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例如对“设计生态瓶”项目的评价,既要考察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也要评估艺术设计的创意性、数学测量的准确性以及语文说明的逻辑性。

2.2 跨学科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跨学科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保障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评价的局限,建立与跨学科学习特征相匹配的多维评估体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验证。评价设计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整合度、能力迁移性和素养发展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成长轨迹。

过程性评价是跨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采用学习档案袋的方式,系统收集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观察记录、实验数据、设计草图、反思日志等过程性材料。以“校园生态调查”项目为例,科学教师可评估学生的物种分类准确性,数学教师关注数据统计的规范性,语文教师则侧重调查报告的逻辑性,最终形成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整体判断。阶段性评价工具如量规表应包含多学科指标,如在“制作风向标”任务中,同时评估科学原理理解(科学)、角度测量精度(数学)、装置美观度(艺术)等要素。

终结性评价需要创新形式以匹配跨学科特征。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可采取成果展示、情境答辩、实践操作等表现性评价方式。例如在完成“节水装置设计”项目后,学生需现场演示装置功能(科学应用),解释设计思路(语言表达),分析节水数据(数学计算),并从美学角度说明造型理念(艺术设计)。这种综合评估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将多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

反馈机制的建立对教学改进具有导向作用。教师应及时提供针对性反馈,既包括对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个别指导,也涵盖对跨学科思维发展的整体建议。在“食物营养搭配”主题学习中,反馈内容可涉及:科学层面的营养均衡分析、数学层面的热量计算准确性、语文层面的食谱说明清晰度等。例如在分析“桥梁承重”实验数据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力学原理(科学)与结构稳定性(工程)的关联,以及数据误差(数学)对结论的影响。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提升反馈有效性的重要策略。除教师评价外,应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观察等多元主体参与。通过设计简明的评价量表,引导不同主体从特定角度提供反馈:学生自评侧重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思考,小组互评关注合作中展现的综合能力,家长反馈则反映知识在家庭场景的迁移应用。在“天气日历制作”项目中,学生可互评图表设计的科学性(科学)、数据呈现的直观性(数学)、版式布局的美观性(艺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欣赏他人优点的意识。

结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系统构建了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框架,证实了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性。基于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设计的“情境-概念-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多学科元素的有机整合,显著改善了科学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实践表明,以生活化主题为载体,整合数学分析、语言表达、艺术设计等学科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师通过项目式学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究科学现象,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饶晓玉.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策略探微[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4):125-127.

[2] 杨谦.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J].启迪,2025,(09):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