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王秀环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62673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技术快速渗透的背景下,智慧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破解 “三农” 问题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存在模式单一、供需错位、农户接受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高效农业的需求。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探索 “政府引导 — 市场驱动 — 主体参与” 的创新模式,提出针对性实践路径,为加快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实践路径;农业现代化
一、引言
乡村振兴将 “产业兴旺” 作为首要任务,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实现精准种植、提质增收,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2024 年我国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率达 30%,但区域差异显著,中西部农村存在 “技术用不上、用不好” 现象。传统推广以政府主导的 “自上而下” 灌输为主,忽视农户需求与技术适配性,导致技术与产业脱节。创新推广模式,打通 “最后一公里”,对提升生产效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意义重大。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
(一)“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 的精准服务模式
该模式以政府为政策引导者,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农户为应用主体,通过 “集中采购、统一培训、共享使用” 的方式降低技术门槛,实现小农户与智慧农业技术的有效衔接。政府负责制定补贴政策(如为合作社购置设备提供 50% 补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如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合作社作为中间纽带,整合农户需求,集中采购适配性强的技术设备(如适合小规模种植的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并组织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农户以 “入社” 形式共享设备使用权,降低个体投入成本。例如,山东某蔬菜种植合作社联合 100 余户农户,通过政府补贴购置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按需使用,使每亩用水量减少 30%,产量提升 15%。这种模式通过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破解小农户 “单兵作战” 的困境,让智慧农业技术更精准地服务于生产需求,契合乡村振兴中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的要求。
(二)“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场景化示范模式
企业主导的场景化示范模式,以 “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为核心,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直观感受技术效果,激发应用意愿。企业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建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展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温室的自动温控、稻田的无人机植保),并安排技术员驻村指导;农户通过基地参观、现场实操、免费试用等方式接触技术,逐步掌握操作方法;企业根据农户反馈优化技术,推出简化版设备(如一键操作的智能开关)。例如,某农业科技企业在河南小麦主产区建立示范基地,展示无人机播种、物联网墒情监测等技术,农户通过参与基地劳作,亲身体验 “用手机 APP 查看土壤湿度、远程控制灌溉” 的便捷性,带动周边 500 余户农户购买相关设备。这种模式将 “抽象技术” 转化为 “具象场景”,解决了农户对技术的 “陌生感” 和 “畏惧感”,为乡村振兴中技术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三)“科研机构 + 电商平台 + 农户” 的闭环服务模式
该模式依托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能力与电商平台的渠道优势,构建 “研发 — 销售 — 服务” 闭环,提升技术推广的全链条服务能力。科研机构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研发适配技术(如耐低温的传感器、离线可用的数据记录仪),并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 “技术商城”;农户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设备,可同步获取在线教程、视频客服等服务;科研机构通过平台收集农户使用数据,持续优化技术,形成 “需求 — 研发 — 反馈 — 改进” 的良性循环。例如,某农业高校研发的低成本虫害监测设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配套提供 “7 天无理由退货”“一对一视频教学” 服务,上线半年销量突破 1 万台,用户覆盖 20 个省份。这种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农户也能便捷获取技术和服务,同时推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符合乡村振兴中 “科技赋能农业” 的发展方向。
三、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降低技术推广门槛
政府需出台针对性政策,为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行 “差异化补贴”:对小农户购买基础设备给予 60% 以上补贴,对合作社购置大型设备提供 30%—50% 补贴,降低经济门槛;二是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25 年前实现所有行政村 5G 网络全覆盖、农田灌溉区电力稳定供应,解决技术应用的硬件瓶颈;三是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对带动农户超 100 户的合作社或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激发推广积极性。例如,江苏某县推出 “智慧农业贷”,农户凭种植证明可申请低息贷款购买设备,政府贴息 3 年,有效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压力。这些政策措施能为推广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加速技术落地。
(二)强化农户能力培育,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针对农户技术素养不足的问题,构建 “分层分类” 的培训体系。对年轻农户开展 “数字技能 + 农业技术” 复合培训,教授智能手机操作、数据分析等技能;对老年农户开展 “手把手” 实操培训,简化操作步骤(如将 APP 界面改为语音控制);对合作社带头人进行 “经营管理 + 技术推广” 培训,使其成为带动周边农户的 “技术骨干”。培训内容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如种粮区重点培训智能播种、收割技术,养殖区侧重环境监测、饲料配比技术。例如,湖南某县组织 “田间课堂”,技术员在稻田边现场演示无人机施肥,农户轮流操作,当天培训即可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精准培训,让农户从 “不会用” 变为 “熟练用”,充分发挥智慧农业技术的效能。
(三)推动多主体协同,构建推广生态系统
建立 “政府 — 企业 — 科研机构 — 农户” 协同机制,形成推广合力。政府牵头成立智慧农业推广联盟,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明确各主体职责;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 “技术适配实验室”,将实验室成果改造为适合农村的实用技术;农户通过 “村民议事会” 参与推广决策,提出技术需求和改进建议。例如,浙江某联盟由农业局牵头,联合 2 家科技企业、1 所高校和 10 个合作社,农户提出 “希望设备能离线存储数据”,企业与高校 3 个月内就研发出带离线功能的传感器,广受农户欢迎。这种协同机制能确保技术推广始终围绕农户需求和产业实际,提升推广效率。
四、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当前推广中存在的供需错位、协同不足、适配性差等问题,本质上是技术供给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的体现。通过构建 “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企业 + 基地 + 农户”“科研机构 + 电商平台 + 农户” 等创新模式,并辅以政策支持、能力培育、协同机制等实践路径,能够让智慧农业技术真正扎根乡村、服务农户。
参考文献
[1]马红坤,陈雪,毛世平. 如何打通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以日本推广智能农机“遥控割草机”为例 [J]. 中国软科学, 2025, (05): 67-78.
[2]邱章林.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机技术推广站的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J]. 河北农机, 2025, (10):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