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劳动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作者

李秀菊

吉林省榆树市秀水镇治江学校 吉林榆树 130400

一、绪论(引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

“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课题,旨在系统探索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有效路径,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立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聚焦劳动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深入分析劳动教育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吉林省榆树市某农村中学的实践案例,探究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以期为提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二、 理论基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内在机制

1.以劳增智: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指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劳动实践:真实的劳动场景,如农田耕作、工厂生产等,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等道德观念。例如,参与粮食种植的劳动实践,能让学生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榜样引领:学习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道德要求,明确自身责任和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学习像“铁人”王进喜那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反思内省: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和规范。例如,反思自己在劳动中是否认真负责、是否团结协作,可以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升。

2.以劳育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动力,是指个体在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劳动教育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成就体验: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劳动成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例如,成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或者成功种植一种蔬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合作体验:在劳动中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互助的快乐和友谊的珍贵,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在集体清扫校园的劳动中,学生们互相配合,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共情体验: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产生同情心和感恩之情,更加尊重劳动成果。例如,在烈日下进行农田劳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农民的辛勤付出,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

3.以劳践行:促进道德行为养成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指个体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劳动教育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规范约束:严格的劳动纪律和规范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和纪律性。例如,遵守劳动时间,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责任担当:明确的劳动责任能够促进学生责任感的提升,使其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例如,负责班级卫生工作的学生,会认真清扫教室,保持环境整洁,这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

习惯养成:长期坚持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坚持每天整理房间、帮助父母做家务,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三、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榆树市某农村中学为例

本研究以吉林省榆树市某农村中学为例,结合“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的实践探索,分析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1.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夯实道德基础

该校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劳动技能课程、劳动精神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内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技能课程:开设种植课、养殖课、手工制作课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劳动精神课程: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设劳动模范事迹、工匠精神等课程,让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崇高品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2.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注重体验与反思,深化道德认知

模拟真实劳动场景:创设真实的劳动场景,如模拟农田耕作、工厂生产线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开展劳动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粮食加工企业等,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反思:鼓励学生在劳动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分享心得体会,提升劳动认识和劳动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完成一次农田劳动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能够促进他们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道德氛围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并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家庭: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家庭责任感,营造家庭劳动氛围。学校还定期开展“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

社会: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当地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机会,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四、结论与建议

“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的实践表明,劳动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提升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和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