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李树风

身份证号码:140502198711202213

引言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土木工程行业正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模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绿色建筑材料作为转型的核心载体,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成为关键突破口。传统建材生产与应用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碳排放高,难以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而绿色建材凭借可再生、低排放、节能高效等特性,既能保障土木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安全性,又能减少环境负担,契合现代建筑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一、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1 主体结构设计

主体结构作为建筑承重核心,绿色建材的应用需在保障力学性能的同时实现低碳目标。绿色混凝土是主体结构设计的常用材料,例如掺入工业固废的再生混凝土,可替代部分天然骨料与水泥,既减少工业废弃物堆存污染,又降低水泥生产带来的碳排放,常用于框架结构的梁柱、剪力墙等关键承重构件;其良好的抗压强度与耐久性,能满足多层及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承载需求,同时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可适配不同抗震等级与荷载条件的结构要求。

1.2 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用于保温隔热和隔声等方面,应用绿色建材能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于墙体来说,节能保温建材被广泛应用于墙体中,例如复合保温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因其自身材料多孔结构,导热系数小,可以阻止室内外的热传递,降低建筑采暖制冷的能耗等;部分保温砌块还可以添加农业废弃物,以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同时还满足墙体的隔声、防火需求,适用于住宅、办公建筑等。屋面上应用透光节能材料。Low-E 玻璃通过镀膜,降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透过率,保证一定的透光同时降低室内温度的波动,降低空调的使用量等来提高围护结构能源使用价值。

1.3 基础与地基设计

基础及地基设计对稳定性及绿色环保都提出了要求,绿色基础及地基材料主要是要求节约能源,降低对地基处理的污染。基础及地基设计中可在垫层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其原料为利用建筑弃渣打碎筛分所得,可以解决“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难题,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作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的垫层,达到基本的基底强度和平整度要求,并对建筑垃圾减少填埋也有一定程度的意义,符合绿色低碳理念。地基处理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型地基处理材料逐步代替传统破坏生态环境的材料。

二、应用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2.1 技术层面

绿色建材在技术方面适用性差的问题。部分绿色建材由于力学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如一些再生混凝土由于原建筑废弃物材质不一、粗细不匀等因素导致强度在各向异性之间时有变动,在高层主体结构等对抗震承载力有较高要求的场合需要采用其他辅助措施以达到设计结构安全的要求,为设计带来不便;部分生物基建材在含湿度较大的环境容易发霉变形,在如地下水基础或是潮湿环境条件下的围护结构的使用需要严格要求耐久性指标,而绿色建材与传统结构的相容性差,比如低碳钢与传统焊接或防锈防腐等方法相容性差,在焊点过程中容易出现焊缝强度降低、防锈防腐涂层附着性差等问题,需要发展新适用的技术进行应用施工。

2.2 经济层面

经济成本过高是阻碍绿色建筑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绿色建材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传统建材,例如再生混凝土的生产需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精细分拣、破碎、筛分,额外增加了处理工序与设备投入;低碳钢材的冶炼工艺改进也提升了生产能耗与技术成本,导致绿色建材的市场售价高于传统建材。绿色建材应用的短期投入回报周期较长,虽然长期使用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维护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但前期采购、施工适配等环节的高投入,让部分追求短期收益的企业望而却步。

2.3 标准与认知层面

行业标准不完善与认知偏差,为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带来阻碍。在标准层面,目前绿色建材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材料(如新型生物基建材)缺乏明确的力学性能指标、施工规范与质量验收标准,设计人员在选用时无据可依,担心因标准缺失导致结构安全风险或验收不通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出台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部分标准指标重叠或冲突,增加了企业选用与设计应用的难度。

三、优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3.1 技术优化

针对绿色建材技术短板,需从材料性能提升与结构适配技术研发双管齐下。在材料性能优化上,加强对再生混凝土、生物基建材等关键绿色材料的研发,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性能波动,例如针对再生混凝土,研发高效骨料分选技术,降低原始建筑废弃物成分差异对强度的影响,同时添加专用改性剂提升其抗压与抗裂性能,使其满足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承载要求;针对生物基建材,研发防潮、防霉改性配方,增强其在潮湿环境下的稳定性,拓展在地下基础与潮湿地区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场景。

3.2 政策与经济引导

通过政策扶持与经济调控,缓解绿色建材应用的成本压力。在政策层面,出台针对性补贴政策,对选用绿色建材的土木工程项目给予建设补贴或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同时将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纳入建筑项目评优、审批的重要指标,例如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权重,引导企业主动选用。在经济引导层面,推动绿色建材产业链成本优化,支持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革新降低生产成本,例如鼓励再生混凝土生产企业扩大产能,通过批量处理建筑废弃物摊薄分拣、破碎成本;搭建绿色建材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合作,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本。

3.3 标准与人才建设

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与提升人才专业能力,为绿色建材应用提供保障。在标准建设上,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建材应用标准,明确各类绿色建材(尤其是新型生物基建材)的力学性能指标、施工规范与质量验收标准,消除设计人员的应用顾虑;同时梳理整合各地、各部门的评价标准,统一核心指标,避免标准重叠或冲突,形成清晰、统一的应用指引。在人才建设层面,加强设计人员专项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践实训等形式,普及绿色建材性能特点、设计应用方法,打破绿色建材性能差的固有认知;鼓励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增设绿色建材应用课程,培养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

结语

绿色建筑材料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其在主体、围护、基础结构中的应用,能兼顾结构安全与环保需求。虽面临技术、经济、标准层面的挑战,但通过技术优化、政策引导与人才建设,可有效突破瓶颈。随着技术迭代与行业认知深化,绿色建材将更广泛融入结构设计,推动土木工程行业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为双碳目标落地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靳 忠 怀 , 苏 建 生 . 新 型 绿 色 建 筑 材 料 的 开 发 与 工 程 应 用 研 究 [J]. 居舍,2024,(26):69-72.

[2]马向瑞.绿色建筑材料在墙体保温工程中应用[J].石材,2024,(04):90-92.

[3] 王小颖.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 广州建筑,2024,52(02):80-83.